清朝这皇帝不简单,他总结出治理黄河四个绝招,取得不错的效果

2020-10-29 13:39:40 作者: 清朝这皇帝不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是它孕育出了华夏的文明。不过作为我国国内第二大河流,黄河经常会发生泛滥现象,令百姓不堪其扰。至清康熙朝时,该种现象愈演愈烈,最后康熙皇帝不得不采取了“治河四招”才让黄河泛滥的苗头,得到了遏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康熙皇帝名爱新觉罗·玄烨,是清王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从8岁登基,至14岁时便开始亲政,共在位61年时间,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执政时期,曾挫败了权臣鳌拜,扫平三藩之乱,抗击沙俄侵略,亲征葛尔丹,能坐拥以上种种功绩,康熙绝对称得上是清代最有作为的帝王。除此之外,康熙皇帝还曾对“河务”大加重视,甚至还将其与“三藩”和“漕运”列为本朝三件大事,专门刻在殿内柱上。

“河务”,也就是治理黄河。就是不让黄河溃坝决堤,安静地流淌,为民造福,而不是添乱。

黄河蜿蜒曲折,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到752443平方公里,其源头发自青藏高原地区,并流经我国9个省及自治区。可是黄河也有发怒的时候,由于黄河中游经过黄土高原地区,故此河水之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这些泥沙有一大部分都会沉积在河底形成淤堵,这才引起了泛滥或改道事件的发生。

明末清初之时,中原战乱不断,几方势力都忙于征战,致使黄河河务荒废,至康熙时期,黄河几乎每年都要泛滥一次,这令初登大宝的康熙皇帝极为头疼。为了治理黄河,康熙皇帝彻夜研究河务河防图,并拟定了四条治黄方案:

一、调查河源

正所谓“医病须知根本”,至清初以来,人们只知道黄河的流域路径,而对其源头所在地方位,一直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为了彻底勘察黄河河道,康熙派遣地理官员拉锡寻访黄河源头。史书记载称:“使西域访河源,出潢中寨,阅三月而返,历番帐七十七处,计程三千三百里”。

不仅如此,康熙皇帝还命各地河务派人对所在辖区进行视察,并将河防情况一一在图上做出标记,如此便能够对全国黄河情况一览无余。

二、综合治理

清代都城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大量岁贡及物资都要通过漕运由南向北输送,而输送的主要手段便是运河之上的漕运。

清代之前,历代王朝都对黄河有过针对性的治理,黄河的泛滥,不仅令各地百姓遭灾,同时也会影响漕运,可是前朝都犯了一个致命性的错误,便是将黄河独立治理。要知道黄河与运河、淮河彼此都有交集,也能相互影响,一旦单独治理,必然会出现很大的局限性。

康熙皇帝听从了大臣靳辅的建议,将黄河、淮河、运河三条河流合在一起进行治理,将治河眼光从局部提升到了总体。

三、取消签派

在治河制度方面,康熙皇帝也认识到了前朝的弊端。当时采取的是由中央选派官员的方式主持治水大计,可委派官员多数养尊处优,不懂得深入基层,而且对于当地河防情况难以全面了解,这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瞎指挥”的现象。

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康熙皇帝决定实行招募制度,即在当地委派地方官,并予以治河大权,大大提高了治河的效率。

四、选贤任能

清朝对于黄河的重视有目共睹,为了能够令全国治河成果有效的统一,康熙皇帝还选拔了不少善于河务的能臣。康熙曾亲口说过:“河务不得其人,必误漕运”,可见其对于人才选拔的重视。

在康熙皇帝的大力提倡下,一大批优秀的河务人才被选拔出来,他们被分派到各地,辅助当地官员进行河道治理,并积极向皇帝汇报所得成果,令康熙皇帝能够第一时间得到重要的治河讯息。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