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明清两季官员的俸禄低,但是要当官的仍然是趋之若鹜,因为工资虽少,但是政策好,外快多,所以一般官员都不会主动辞官。
但是官员们还不得不面对被动离开工作岗位,那就是父母不在了,要守孝三年。
不管你在多要紧的事业关键期,都得乖乖回家守孝。等到三年期满再回原工作岗位,而那时早已江河日下,原来关键岗位已经攀上新的高枝。而自己三年一过,不是年纪被卡,就是各种关系已变。张四维就非常典型,好不容易借着万历的怒火,清算了张居正,为自己坐稳首辅的位子扫清了障碍,结果老爹死了,只能回家守孝,结果在守孝期间,自己也死了,便宜了申时行,张四维大概率是郁闷死的。
为了“逆天改命”,古人也是有“救援”方法的,那就是“夺情”。张居正当年就用了这一招,自己父亲死的时候,借口皇帝太小,张老师太重要,不能回家守孝,硬是赖在首辅位子上。被言官们骂惨了,但是张居正也因此守住了权力。而张四维完全没意识到自己会碰到同样尴尬处境,“夺情”后来也成了清算张居正的一个重要罪状。结果到自己遇到相同处境的时候,恨不能把自己脑袋拍扁。
官员只要提出古代官员一般主动辞官回家,通常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是年老乞骸,落叶归根,享受年轻时不惜生死求名求利打下来的物质基础,回老家含饴弄孙,过几年远离名利圈不用担惊受怕的生活。
这种乞骸骨的例子很多,很多柱国之臣,担心自己死后埋不进桑梓地,天天上表要告老还乡。
一般来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有些新君看这些老臣懂事,会故意挽留几次,然而一来二去 同意致仕,并赏赐一定的退休待遇。等到朝廷重大庆典活动,也偶尔会发个邀请函,邀请其出席活动。
当然遇到朱重八那种榨干员工剩余价值的老板,退休打报告第一次就好,同意了,你离职赶紧走;不同意,继续干到死。不然老朱会多想。啥意思?这么不愿替我老朱家干活?你打算给谁干活?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啊!
无论刘基还是李善长,主动退休和被动退休,结果都很惨,只有朱升最聪明,人家不说自己要退休,而是说自己回家祭祖,结果途中,人就“失踪”了。一直到600年后,才发现躲盐城去了。
另一种是以退为进,适当避开某些强劲政敌的风头,躲到幕后去操纵布局去了。等到合适的时机再出山,牢牢抓住关键位子。
这就是为什么东林党的领袖们不在庙堂,却能影响整个朝廷各派势力的运作与斗争的原因所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官员明明退位了,但是来参拜的各路新晋官员仍如过江之鲫;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官员明明退休多年,仍然有很多大公司返聘他们的原因所在。
说白了,在古代,一旦进入名利场,根本没有退出机制。在朝、在野,不过是一个状态罢了,在职的未必能手眼通天;辞官的未必是平头百姓。
“人一走,茶就凉”的确是客观规律,但是很多人在职场巅峰时期,早就为自己的身后布局了,但是最终管不管用,还得看老板放不放过他罢了。
很多人一生布局,最终只为平安着陆。但是如严嵩、徐阶、张居正算了一辈子,结果不是晚景凄凉,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这些辞官回家的官员们,真的不用担心没了工资怎么生活,他们给自己备下的养老金超乎你的想象,但是用得着与否还真难说。
严嵩回家,光带回江西的家产,便有黄金13170两;各种金制器皿共重13000余两;各种金首饰6000余两;纯银达201万两;银器13000两。这还没算北京的家产,以及各种古董字画、田亩房宅。结果80多岁的严嵩是在讨饭中饿死的。
徐阶花了20多年的隐忍,扳倒了严嵩,结果给自己在松江备的那点养老本,被高拱借海瑞的手掏得一干二净。送给张居正30万两银子,用于摆平官司,结果也打了水漂。家产充公,两儿子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