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免除农业税后,如何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2020-11-07 19:22:25 作者: 汉文帝免除农

晁公颍川彦,文藻重当时。风云际嘉会,夙受汉主知。

汉文帝是西汉的第五位皇帝,也是汉朝中兴的关键人物、文景之治的奠基人。这位宅心仁厚的仁慈之君极其重视民生,制定了多项鼓励百姓生出的治国政策,并且积极地减轻税赋和徭役,帮助百姓快速积累财富。

汉文帝像

文帝在位的第十三个年头,为了进一步减轻百姓的税赋负担,文帝前无古人地免除了农业税,此举虽然于百姓有益,却也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了使国家平稳运行,晁错提出了纳粟授爵的建议,并一举取到巨大成效,弥补了农业税的减少。文帝重视农业发展,免除了农业税

文帝继位以来,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军功集团的尾大不掉,刘氏集团的各怀异心,诸吕之乱后的朝堂秩序重建,以及提高百姓生活质量。虽然这位胸怀大志的年轻皇帝努力地多管齐下,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农业在他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正月,上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农耕景象

随后,汉朝社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耕热情,百姓生产热情高涨,再加上这段时间没有大型天灾,因此粮食收成喜人,良好的农业又随之带动了商业的发展,民间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令文帝十分欣慰。

为了进一步鼓励农业生产,十三年,文帝大手一挥,直接取消了农业税。

在我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中,取消农业税还是开天辟地头一遭,要知道在农耕文明中,整个社会的展开都是围绕土地进行的,土地作为最稳妥的征税工具,历来是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汉朝的钱币

人可以迁徙,货物可以运输,古代想要围绕商业征税,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都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比起其他税种,土地由于其不可转移性,成为了税官掌握百姓生产生活情况的最优选择。

可是眼下文帝为了让利于民,宣布取消农业税,要知道皇帝金口玉言,覆水难收,那么汉朝的财政收入保障成了一个大问题。晁错提出纳粟授爵保障财政收入

关键时刻,一位能力堪比贾谊的名士脱颖而出,他就是晁错,这位太子智囊团的成员向文帝提出了纳粟授爵建议: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

纳粟授爵是一种针对富人阶级的政策,因为汉朝的很大的一部分支出要用来调配物资到边关,比如防备匈奴和南越,因此农业税取消令财政储备捉襟见肘,于是晁错便提出让富人阶级直接利用自己的资源将粮食等物资送到边关,既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压力,又砍掉了许多中间环节。

晁错像

作为回报,成功输送物资者可以得到国家颁发的爵位,这种爵位带有免人头税、免役、减罪免罪的特权,但不减免土地税,只减免与人身有直接关系的税收,也并没有一系列的政治特权。其价值更多体现在名号上,类似今天的荣誉称号或者光荣称号。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汉朝境内的富人阶级对这种没有实权的名号十分买账,争先恐后往边境运送物资。提出建议的晁错一看民间藏了如此如大的财富,又上奏文帝可以让富人阶级将一部分财富上交国库来代替送至边关,且同样可以得到爵位。

文帝接受了晁错的建议,于是富人的捐献成为了汉朝财政收入的重要保障。纳粟授爵为何能起到奇效?

那么,这种之前不被文帝看好,带有实验性质的政策,为何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呢?这就要从富人阶级们的目的谈起。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再富裕的富人,只要没有官职,那么仍然在"民"的范畴内,文帝宅心仁厚,他们自然不必担心被强取豪夺,所以富人们愿意捐献的目的只有一个,他们对文帝有所图。而其图谋者,便是一个名声而已。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