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万精甲为何甘心为曹操慷慨赴死?其战前鼓动能力,至今无人匹敌

2020-11-08 20:10:15 作者: 七万精甲为何

一代权相曹操留给后人的评价褒贬不一,有说他奸诈狡猾,有说他雄才大略。但无论如何,终其一生,曹操都只以东汉丞相的身份在历史舞台上纵横捭阖。要知道,兵权在握的曹操,只要愿意,汉家江山唾手可得,但他到死都没有做篡位逆臣。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文学上,开辟了建安风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以少胜多击败袁绍,成就千古经典战例。曹操的文韬武略,后世罕有与其匹敌者。

《世说新语·假谲》记载:“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很小的时候,对这段“望梅止渴”的故事十分着迷,曹操在军事上使用了一个小计谋,就解决了三军壮士口渴问题,其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本文将围绕曹操的军事才能展开,让我们一起领略经典战例——官渡之战前,曹操那令人血脉偾张的阵前动员,正是这篇力透纸背的雄辩,使得7万精锐部队心甘情愿为他赴死。因为此战大胜,曹操在军事上的才华达到了巅峰。东汉献帝建安五年,袁绍率领70万大军兵临官渡,展开对曹操军事集团的歼击战。其时曹操号称拥兵20万,实际远远没有那么多,双方实力相差悬殊。

官渡之战是曹、袁之间你死我活的一次战略决战,因此双方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志在必得。面对黑压压的袁绍大军,曹氏集团内部开始出现裂隙,不少大臣认为这场战争没有胜算,力主议和。大敌当前,曹操力排众议,发表了震烁千古的战前雄辩,终使各存心事的大军,形成了铁板一块的凝聚力,最终以7万精甲部队,击溃了70万袁军,真正做到了以一敌十,奠定了其在世界军事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战前,面对军心不稳,曹操召集将领,他登上高台,慷慨激昂地说;“在我20岁的时候,我非常崇拜袁绍。为什么呢?因为袁绍祖上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而我的祖上是个宦官,常招袁绍取笑。30岁的时候,我和他同朝称臣,我虽表面上敬重他,内心里已经瞧不起他,为何呢?因为正是他请董卓引军入京,造成了天下大乱,我曾经提醒他,此举必将自取其祸。40岁上,我与他各霸一方,我公开蔑视他,这又是为何呢?”众将士迷惑不解。

曹操紧接着说,因为“袁绍身为人主,却心胸狭隘,器识浅薄,外宽内忌,刚愎多疑;身为统帅,却有谋而无断,色厉而胆薄,兵多而指挥不一,将骄而政令不明;身为人父,却纵子拥兵自重,争夺世子大位,用亲不用贤。由此可见,袁绍无论是为人主、为人父还是为人统帅,都是外表庄严,内里平庸。”说到这,曹操话锋一转:“今天这场战争,我已在八年前就预料到了。我军相继破袁术,灭吕布,迎天子,收徐州,雄踞中原。

八年前,袁绍拥兵30万,我至少需要20万兵马才能战胜他。三年前,袁绍拥兵50万,我至少得有10万兵马才能战胜他。如今,袁绍拥兵超过70万,天下州郡,一人独占四个,可谓声势滔天。但是,我却坚定地相信,战胜袁绍,我只要精兵7万即可。谋士荀彧大惑不解:“为何袁绍拥兵越多,丞相击败他所需要的士兵反而越少呢?”

曹操答道:“因为兵不在多,在精;将不在勇,在谋。如果要比将士多寡,我永远比不上袁绍。可是要比精悍智谋,三个袁绍也比不过我一个曹孟德!”“八年前,我已陆续将各部青壮猛士抽调于兖州境内,在那里夜以继日训练精兵,现在已经练出了7万精甲。他们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猛士,全部都是勇中之勇,精中之精。”

曹操铿锵有力地说;“这7万精甲,就是我们的剑首、矛头,它一击之下,必将刺穿袁绍三军。有人会问,我还有20万人马为何不用?这20万人马只有一个任务,就是等待袁军溃败之时,放手追杀。两军之间的战争,实际上只有一战,就是首战。首战胜,袁绍兵败如山倒,天下归我。首战不胜,我们将丧家失所,死无葬身之地!所以,7万精甲全部投入首战,一战定乾坤!”曹操充满激情,思维严谨的动员演说,坚定了将士必胜的信心,接下来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官渡一战,天下易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