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公元729年,吐蕃赤德祖赞赞普上表玄宗曰:“外甥是先王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这份上表说明了吐蕃对大唐的臣服,二者自此结为“甥舅之朝”。这是以和亲为基础,逐步深入,加强双方联系,增进大唐、吐蕃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和亲”形成的亲戚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双方的友善举动,为进一步联系奠定基础,可以加快融合的步伐。
“和亲”的双方,为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经济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这种例子不难发现。如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绛和戎”时,便对游牧民族提供一些粮食物品来换购他们的皮毛等特产,推动了双方边贸的发展。再如西汉早期,按照刘敬结“和亲”之约的规定,汉朝在边境地区开放“关市”,准许汉朝、匈奴两族人民往来贸易,各自换回自己所需的生产及生活用品。大批牲畜的输入,为汉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与此同时,内地各种商品的输出,又有利于匈奴人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对于民族融合,社会向前进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和亲”政策带去的汉文化,为形成多元民族文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了大量的生产种子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推断吐蕃民族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开元十九年金城公主的入藏则带去了《毛诗》、《礼记》、《春秋》等儒家经典,这些书籍是应吐蕃之要求而带,可见,这个时候吐蕃一部分人已经被汉文化所吸引。而在这些书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吐蕃在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面逐渐向汉民族靠拢,民族融合的大幕就此拉开。
我们从上帝视角看“和亲”政策,那么不难看出它的一些优点和缺点来,按照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和亲”政策不存在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是缺点的确也是存在的。
首先,女性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是不人道的。
其次,“和亲”并不是每次都能带来和平安定的结果。
最后,“和亲”往往是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的女性是很难进入中原王朝的,这反映了民族间一定的不平衡性。
这就是“和亲”政策的一些缺点,尽管统治者在主观意愿上都有以“和亲”求的边境安宁。以期扩充自身实力,换取天下太平的愿望,但往往的结果却是期望过高而白白折损脸面。
结语:
尽管有着不少缺点,但“和亲”政策还是作为中原封建王朝一项基本外交政策长期存在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自然是其顺应历史潮流的。抛开不人道的对待女性的态度,整体而言“和亲”作为促进各民族融合的特殊方式,对于突破疆域、民族的界限,沟通不同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的历史意义,却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资料:《旧唐书》、《藏族史要》、《民族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