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言“计熟事定,举必有功。”在战场之上,一则出神入化的计谋绝对是能够扭转战局的关键。自古至今,兵法计策一直都是兵家的核心,勇武的猛将必定需要搭配一位指点江山的智囊配合。而在三国时期这个能人志士辈出的年代里,也正是这一点绽放出最大光彩的时间段了。
自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东汉末年的乱世就已经拉开了帷幕。除去那些一心要天下的雄豪之人外,名将智者更是频繁出现。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这频繁的战火中不仅仅是一场争夺权力的博弈,更是那些出山辅佐的智者间进行的较量。
而在这些出色的英雄人物里,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来自于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博弈了。在《三国演义》中,他们二人可谓是被刻画得最丰满的智者了。一个是以“智绝”闻名于世的丞相,一个是亲手稳固了魏国地位的股肱之臣。他们都对智计有着极高的造诣,而最让人感叹的一次交锋莫过于那“空城计”了。
首先先来看看这两位主人公。诸葛亮出生于181年,在三顾茅庐之后以一纸《隆中对》出山辅佐刘备。水镜先生曾称之为“卧龙”,一身大才让蜀汉在乱世之中有了能够角逐的资本。而司马懿出生于179年,208年开始在曹魏阵营进行辅佐。他也是一位拥有奇才大谋的智者,为了曹操竭尽全力。
在三国这段时间的前半部分可以说是群雄展露锋芒的时代,而在后半部分时,则完完全全变成了这两位大智者的博弈了。223年,刘备病逝白帝城,蜀汉可以说是完全压在了诸葛亮的身上。而此时的曹魏兵强马壮,对于这个三分天下中最弱的势力自然是抱有吞并的心。于是乎,蜀魏的争端自然而然的爆发了,228年孔明北伐开始。
而著名的“空城计”一事正是发生在这个时期,时值马谡大意失街亭,司马懿率大军趁机直奔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而来。此时的蜀军要么是在外征讨未归,要么是投身于粮草之中,根本无力抵抗来势汹汹的魏军。但丞相并未有丝毫惊慌,反而下令收起所有旌旗大开城门,百姓尽皆躲藏,只留他一人城楼抚琴,门前4位士兵扮作的老人扫大街。
据《三国演义》描写,生性谨慎的司马懿见到这一阵仗和泰然自若的孔明立刻就停下了脚步。他担心蜀国有诈,根本不敢轻举妄动,几经踌躇之后,咬牙不已选择了退兵。这段情节把诸葛亮的智计体现得淋漓尽致,更是成为了后世一段佳话,但其实,他的对头早就识破了这一点,而破绽就在门口4位扫街老人身上。
这种空城老人的存在,无异于是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手段。作为同样工于智谋的司马懿,就算没能摸透其中全部奥妙,但仅此一点也能让他知道了诸葛亮的手段。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虽然可能是个小失误,可在如此级别的较量里实在是不应该。
然而为何司马懿并没有趁此机会派兵横扫呢?其一,他十分珍惜诸葛亮这位旗鼓相当的对手;其二,他在曹魏的价值就是制约蜀汉丞相,一旦这个任务完成了,那么多疑的曹家根本不会容得下他。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根本不相信孔明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越是平常的地方,在他心里越认为这是疑点。
所以几经犹豫,司马懿还是选择了退兵,相信这位老对手绝对不可能这么简单。毋庸置疑“空城计”是一条非常优秀的计策,诸葛亮把对方的心理把握得无比精准。在它背后隐藏的那些智者交锋的细节,也正是更值得品味的魅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