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为什么说,法家是最成功的,同时也是问题最大的?

2020-11-09 08:52:07 作者: 春秋战国时代

所以,儒家,其实是希望通过君主的手段和地位以及权利,为平民百姓谋取利益,并且,他们认为,如果平民百姓能够获得足够的生存利益,那么,他们自然会维护君主的权威,两者就可以共同发展:君主可以在百姓的支持之下,获得更加稳固的权势,而百姓也可以在君主的庇护之下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这是儒家的利益所在。

由此可见,儒家为君主谋取利的方式,是首先让君主先为百姓谋取利益,这自然很难得到君主的认同,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样天下大乱的年代里,每个国家想要获得的其实都是快速发展,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后于其他国家。

所以,每个国家都等不得,也就没有办法真心实意地先为百姓谋取利益,然后再去考虑国家问题,所以,像孟子所说的那种,“五十者衣帛食肉,七十者不饥不寒”,从百姓的养、生、丧、死各个方面出发。治理国家的方式,基本上是站不住脚跟。

究其本源,就是因为君主希望的是率先获得利益,而不是,在为他人谋取利益之后,再从他人利益的基础之上获取自我利益。墨家、道家站住百姓的利益来思考问题

墨家更是如此,墨家本身就是一个草根学派,墨子更是完全站在平民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所以,他的观点更是倾向于君主该为百姓做什么,而并非是集中君主的权力,为君主谋取利益,自然而然的就很难得到君主的支持,可是一旦得不到君主的支持,他的主张想要推行自然就是难上加难。

道家面临的是与墨家基本上类似的问题,道家的观念比较的深刻,比较难以理解,像是墨家对于当时的社会制度,持有的是半反对半赞同的态度,而道家却是完全地否定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制度。

所以,按照道家的观念就是对当时天下的一种大的改革,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又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完全做到彻底改革呢?还是将国家改革成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

要知道,在当时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做刀俎,要么做鱼肉,按照道家方式的改革,就是让国家不争不抢、无为而治,这岂非是让诸侯国成为刀俎上的鱼肉?如此方式自然得不到各大国君主的支持。

所以,儒、墨、道三家是为了天下谋的,他们的出发点在于,如何解决天下臣民的问题?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就连儒家这个站在领导阶层考虑问题的学派,他们都认为,只君主有解决了天下的问题,主才有利益可言。

如此,当这些学派遇到完全为君主谋取利益的法家的时候,自然会显得逊色许多。法家主张为君主谋取利益,并且只会为君主谋取利益,这首先很对君主的胃口,其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大部分权利也确实是掌握在诸侯国君手中的,很多的政策方针也都是需要通过君主来实现,所以,能够获得君主支持的法家自然比其他的学派推行起来更加顺畅,自然也就会更加成功。

法家存在的问题也是最大的

那么,为什么,法家在最成功的情况下,又是问题最大的呢?因为,在法家的规划方针里,只有君主而没有其他的任何人,包括没有法家自己。在他们设置的政治方案中,只保护了君主的权益,只集中了君主的权利,却没有保证人民的利益,甚至连保证自己的环节都没有。

因此,最后无论是商鞅还是韩非,他们其实都是死在自己的政策方针之下的,尤其是商鞅,自己在秦国订立的法律法规,最终成为了给他定罪的标杆。所以,法家的法,其实是王法,也就是只维护君主统治的法,正因如此,在商鞅被诬陷谋反的时候,他并没有辩护权,只要君主或者当时的领导阶层认定了他谋反的事实,那么,就要以谋反的罪名来论处,他没有为自己辩护的机会,也没有反驳君主的机会。

再比如,韩非被谋杀,也并没有保护法,他们在死之前既没有公开的审判,也没有公开透明的判决过程,所以说,法家的法制其实是非常片面,而且是极端的,与现在的依法治国绝对不可以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