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的文明之光:一战中国向德宣战,如何处置在华德人和德产

2020-11-09 16:09:45 作者: 中国外交的文

汪大燮

1917年9月,中国与协约国代表会谈援助中国事宜,七国在答应对华援助的同时,也提出了全数查封敌国在华商行、银行、工厂等要求。随后协约国更是接连不断地催促中方采取严厉措施打击德国在华力量。由于中德之间并未实际开战,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都未对德国产生明显的厌恶感,因此尽管协约国百般催促,中国始终没有采取过分的举动。

三、用财产换得外交主动

1918年9月,一战接近尾声,同盟国在军事上处于全面崩溃的阶段。与此同时,协约国依旧不忘催促中国接收处理德国在华财产,1918年11月,中国与英法等国组成联合委员会,就接管敌国侨产的事情再度进行磋商。12月,英方提出中国应该遣返一切在华敌国侨民,想借中国之手全面清除同盟国势力在华的影响,此时的中国因面临着战后争取权益的关键阶段,因此答应了英国的要求。

见证一战开始与结束的福煦车厢

1919年2月,遣返敌侨行动正式开始,各地在遣返侨民的同时,也对各地侨产进行仔细清查,以便随后对其进行全面接收。尽管许多侨产出于种种复杂的原因而未被接收,但就已接收的情况来看,中国政府也获得了大量财产。据统计,仅在上海的接收数额便达到数百万两白银。两湖地区的接收数量,也达七、八百万两白银,全国各地加起来的数量达千万两以上。

或许有人问,这次接收是不是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呢?其实并不是。尽管中国宣布对德产进行接收,但接收后并未将其转为国有,反而下令各地政府先对其进行“保护”。一方面,中国政府依旧不希望中德关系陷入全面破裂的状态,另一方面中国想以这笔巨款为筹码,在巴黎会议上获得更多的权益。

《我的1919》中的巴黎和会现场

1919年5月7日,《凡尔赛和约》正式公布,中国并未能将山东权益收回,但在废除不平等条约方面,却取得一定进展。5月23日,中方宣布全面清理与出售德国在华财产,但直至10月,清理德侨工作依旧十分艰难,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中国政府的外交考量。正如前文所讲,尽管没收德产会带来短时间的巨大效益,但显然等于断掉和德国的一切沟通渠道,要想在战后与德国重新确立外交关系,并在废除旧约的基础上重建平等外交,就必然要有“橄榄枝”,而在华的大量德产就是中国政府的筹码。事实上,正是中国政府始终保持对巨额德产的冷静,并一直以谨慎冷静的态度处理,还顶住了来自协约国阵营的种种压力,才使得中国能够与德国在战后重新恢复正常平等的外交关系(《中德协约》,1921),在外交上取得重大突破。

《凡尔赛和约》

文史君说

1910年代的中国,尽管在政治方面依旧处于弱势,但在外交层面却是难得的黄金时期。此时段的中国外交官,凭借着智慧与学识,并以始终冷静谨慎的头脑处理每一件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外交大事。处理德产一事看似简单,但却成为中国突破与西方大国外交局面的绝佳砝码,并以此成功与德国建立平等外交关系,可谓是中国外交官与政府集体智慧的产物。

参考文献

魏兵兵:《公法、主权与利益:一战时期北京政府对德侨财产之处置》,《史学月刊》2019年第12期。

张开森:《1918年在华德侨处置案引发的中外交涉》,《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