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或许是千古奇冤,秦国打破潜规则,赵括成为牺牲品

2020-11-10 07:13:38 作者: “纸上谈兵”

导言:“纸上谈兵”或许是千古奇冤,秦国打破潜规则,赵括成为牺牲品。

战国时代以战为名,诸侯彼此征战,大小的战役,不计其数。长平之战在其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是由于战争的持久性与破坏性,再者也是由于这场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是空前巨大的。

“长平之战”属于战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长平之战前,秦国与山东六国彼此间处于一个相对的稳态,赵国以其强悍的军事实力成为了抗秦的主力,随着长平之战的惨败,山东六国再也无法与秦国相抗衡,一家独大的现象开始出现。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由于赵国接收了韩国的上党郡,而上党郡本来应该割让给秦国的,这场战争便因此爆发。赵国派廉颇为将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选择防守战术,赵国以坚固的防守壁垒阻止秦军的攻击,双方一度在长平僵持了三年之久。大量的消耗,使得双方均想要快速地结束这场战争,双方都在想办法改变。赵国走马换将,用年轻的赵括替换下来廉颇,而秦国那边则用武安君白起替换了王纥。

廉颇率领军队在长平僵持三年,并没有取得胜利的趋势,改变战争策略势在必行。想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赵王采取了以攻代守的战略,希望通过主动出击的方式来迅速地结束战争。赵括在替换下廉颇之后,却由于主动进攻导致了赵国军队的惨败。因此赵孝成王的这次换人也为后人所诟病。那么赵国的这次走马换将将到底有没有问题?下面小编着重地向大家分析一下。

赵王换将真的是由于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吗?

很多人将赵国换将就归咎于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国君在做决定的时候,是有其充分地考虑的,赵孝成王也不能算是一个昏庸之辈,他怎么可能仅仅凭借国中的流言,便开始胡乱的做决定呢?赵国与秦国的斗争并不是进行了一次两次,散布流言扰乱军心的做法,早已屡见不鲜,因此仅仅将这次决定归咎于中计,是一个不严谨的说法。

其次,廉颇在对抗秦军的过程中,虽然其前期出战不利,但很快调整了策略,转攻为守将秦国堵在了赵国的领土之外。硬生生地带领着将士与秦国僵持了三年之久,这样的廉颇又怎么能说是与秦国有私呢?因此仅仅凭借流言蜚语来做决断,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与其说是赵王中计,倒不如说赵王是顺水推舟,打算将计就计,只不过最终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想罢了。

秦朝在长平僵持三年,双方都处于崩溃的边缘

赵国本身的军事实力并不弱于秦国,单纯根据初战的几次失利,便将自己的策略转为守势,坚守不出,与秦军僵持了三年之久,在赵国的统治者看来,这是一个非常令人不明智的行为。既然三年的防守都没能解决问题,那么就需要用进攻来解决。

这个思路按道理来讲是没有问题的,事实证明,即便是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秦国付出的代价同样惨重。但是老将廉颇却不这么认为,他一直坚持坚守不出,在赵孝成王几次催促下,都没能改变他的想法。赵括作为年轻一代的代表是主张出兵作战的,在这一点上与赵孝成王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赵王走马换将换上赵括,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赵国惨败这个锅到底应不应该由赵括来背?

三年的拉锯战,让赵国来到了崩溃的边缘,赵王急于结束这场战争。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综合国力取得了极大的提高,因此即便是远征赵国在地理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但秦国依旧靠着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弥补了这个缺陷。

但赵国却不具有这样的能力,赵国虽然也进行了变法,但“胡服骑射”仅限于加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对于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没有得到极大的改善,当赵国与秦国均处于筋疲力竭之时,赵国便由于其综合国力的差距导致了其处于劣势之中。廉颇当时采取以守为攻以消耗为主的策略,便是看中了秦国长途跋涉的劣势,计划采取以逸待劳的作战方针,可结果并非廉颇所愿。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