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兵弱的底层逻辑:要社会进步还是铁血强军?两难选择改写历史

2020-11-11 16:53:23 作者: 宋朝兵弱的底

宋朝兵弱是这个朝代人尽皆知的缺憾,究其原因大家往往会将责任归咎于赵匡胤的重文抑武国策。

这种说法当然没错,在之前的几篇文章中我也详细分析过宋代臃肿低效的指挥动员体系。

如果我们透过现象深挖本质,当时满朝文武难道就真认识不到军事的重要性?

或者说是否有哪些迫不得已的因素,让他们不得不采取手段抑制武将?

一、兵制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世兵制、征兵制、募兵制等等。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按照动员体系将其归为两类,征兵制和募兵制。

征兵制相当于义务兵役制,秦汉成年男子皆有参军义务,隋唐有土地农民达标准可参军,明清划出军户世代当兵。

以上规制虽然和现代军事动员体系差别甚远,但保家卫国的责任大致还是由普通民众集体承担的。

募兵制对应的则是雇佣兵,源于春秋,打仗就是为了钱和待遇。

中国古代雇佣兵以血缘为纽带战斗力往往极强,例如三国各路诸侯和唐末藩镇。

雇佣兵大多没有忠诚度

历朝历代前期大多以征兵制为主,募兵不过偶尔用作补充。

这么做好处非常明显,首义务兵组成的军队是有灵魂的。

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已经认识到了信念对军队战斗力的作用。《尉缭子》曰:“战在于治气。”

后世相关理论不断发展,到了唐代《励士篇》更是将强兵的标准细化为:“乡勉党,里勉邻,父勉子,妻勉夫,县勉州,师勉友,行路相勉,闻金革之声相践而出。”

其次征兵制下军队可靠度也相当高,《新唐书》对此高度总结:“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义务兵相当于兵农结合,打仗训练时集合平常照样耕田生产。

将军与士兵大多数时间各过各的,互不熟悉,发展不出密切的纽带,想造反也就不会有人跟着一起干。

唐代征兵制的经济基础

既然征兵制好处这么多,历朝历代后期为何还是会走向募兵制?

原因很简单,作为农业社会古代中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兵源当然也来自于农民。

王朝建立初期社会重新洗牌,土地大体上平均分配至所有民众。

经济学定律“不管生产资料最初拥有者是谁,长远看都会集中到生产效率更高的人手中”。

具体到农业社会就是土地兼并,不管朝廷多么努力都无法阻止这类现象的发生。

土地兼并后农民变成佃户,还有些转业成工匠商人,请问朝廷还怎么征兵?

这个问题站在后人的角度或许是没法理解的,毕竟转业了人还在朝廷治下。

但现代国家概念深入人心也不过百年!所谓“上阵父子兵”,古代封建军队就是以血缘为团结纽带的。

血缘具体表现为宗族制度,没有宗族就没有效忠。

如果现代人穿越回古代讲什么民族大义大概率是吸引不到什么人的。

这个问题明朝戚继光也深有体会,《纪效新书》中明确提到招兵不要城里人。

他的理由是市井之徒全是兵油子,但深层次原因可以上升到商业文明推动传统宗族解体,从而让人们失去了效忠对象。

总而言之,兵制在很大程度上和封建王朝周期律息息相关。王朝初期以均田亩建立征兵制带来稳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破坏兵源基础迫使朝廷募兵。募兵制最终导致战乱和藩镇割据。

好了,说了这么多和宋朝有什么关系?

二、商业文明

如果认真研读历史你会发现宋朝和所有朝代都不同。

在开国之初赵匡胤就放弃了重农抑商和防止土地兼并的策略。

元朝宰相脱脱在编纂《宋史》时将其高度总结为:“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既然不管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对抗经济规律,那就坦然地接受它。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