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千弟子中,他是少有的全才!可为啥却只有他被逐出师门?

2020-11-11 16:58:48 作者: 孔子三千弟子

说起孔子想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尊称其为“大成至圣先师”,并沿用至现代。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那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之中,有一位名叫冉求(也被称作为冉有)的非常有才,孔子曾把“冉求之艺”做为全才的榜样予以推崇。但就是这样一位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最终却被逐出师门,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这就要从孔子当年和鲁国发生矛盾的时候说起了。由于在那段时间孔子和鲁国的关系非常僵,孔子便带着自己的学生们离开鲁国去周游各国了。但鲁国又看到了冉求的管理才能,所以把正在周游的冉求叫回来帮忙。

冉求欣然同意了,临走之前,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贡的告诉冉求:“老师也是想回鲁国的,所以你要帮帮他。”他记住了子贡的嘱托。

回去后的他果然得到了季氏的重用,在帮助季氏的这几年中出了很多主意,让季氏赚了很多钱,所以季氏还是很感激冉求的。不仅如此,冉求对研究人的心思非常有一套,他非常懂得季氏的心思,又能够把他的心思说出来,所以他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

孔子看到冉求一天比一天强大,很是欣慰,感觉自己马上就能够被鲁国召唤回去了。当然,冉求也没有忘记老师的嘱托,他向季氏请求把孔子召唤回鲁国。季氏看在冉求的面子上同意了,就这样孔子被召唤回来了。

那接下来就要说到鲁国的变法了,这也是孔子和冉求产生分歧所在。

在鲁国的军事改革中,冉求是革新派季孙氏强有力的支持者。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相继进行着经济、政治和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在这股大潮的冲击下,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实行“税亩”制度,就是田亩税的改革;又于公元前590年推行“作丘甲”制度,就是兵役法的改革。

正当冉求担任季孙氏家臣首脑其间,季孙氏准备推行“以田赋”即按田亩征税的新政策。这是较之“作丘甲”更进一步的军赋制度改革,孔子在内的一些人都对这项新制度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冉求与老师的看法不同,他认为,这项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奴隶和平民的负担,但客观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从而可以强军富国,影响深远,因此他义无反顾地支持改革。

后来,鲁国实行了这种新的田赋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奴隶主贵族转变为新兴封建领主的季孙氏,在冉求的帮助下,其财富超过了受封于鲁为诸侯的周公。

但是,孔子是不认同这项改革的,因此愤然提出要与冉求断绝师生关系,还公然号召其他弟子大张旗鼓地去攻击冉求。

孔子号称弟子三千,冉求是被其逐出师门唯一有案可查的弟子,不过尽管如此,冉求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立场。

今天看来,“以田赋”推动了鲁国经济的发展,无疑强化了鲁国的军事机器。因为那个时代的田赋制度和军赋制度具有同等的意义。用增强经济实力,改革军赋制度来加强军事力量,这是冉求较之同时代人卓识有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