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请客到底有多讲究?

2020-11-13 08:01:28 作者: 古人请客到底

古语说:“无礼不成席”,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礼仪之邦”,人们一向倡导尊崇礼仪的古风。《仪礼》中记载的“先秦五礼”涵盖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婚娶、节庆、迎送、丧葬等各方面。

礼仪中有一部分是专门的“食礼”,如以敬老为中心,淳化民风的“乡饮”,有宴饮娱乐的燕礼等,每一种宴饮都有相关的宴客礼仪。

俗话说:“摆宴容易,请客难。”古代宴客更是讲究。在宴客前要给尊贵的客人送三道帖。第一道帖一般在前三天以前便送到拟请客人的“府上”,第二帖在宴会的当天递上,第三道帖在开宴前一个时辰送上。

民间有送头贴“三日(是)请客,当日(是)抓客”的说法。三天前以帖相请的客人是被郑重对待的贵客,前两天被邀请的是不甚重要的客人,至于当日临时接到通知的客人,会觉得自己是主人应急抓来赔垫帮衬的“陪客”角色。

这种被派为陪垫帮衬的“陪客”角色,对主人并不感激,因此又有“当日吃冤家”的说法,吃了主人家的肉和酒也不怀谢意。

▲ 宋代 赵佶《十八学士文会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对于被邀请的客人来说,在收到帖后,一般要有回帖。这回帖呢,一般是由主人家的下帖人带回。回帖中要表明自己荣幸受邀,定当准时赴宴。如果不能准时赴宴,或不愿出席,也应该以感谢之情陈述理由婉辞,方不为失礼。

▲ 南宋 刘松年《唐五学士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宴事请帖,历史上出现的很早。它始于上层社会,是上层社会习用的交际工具。从请帖具、主人署名和邀请之事两种内容属性来看,相当于古代的“名片”和书信,是兼有两种功用的一种特殊社交工具。

在宴请中的席位安排亦非常重要,尤其重视“上座”的安排,一般是靠近正对大门的室壁。其他个席位的安排往往因地因人而异,依次入座。

▲ 唐代 《野宴图》 韦氏家族墓墓室东壁壁画

这个“英雄排座次”,是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辈分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贵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筷,都不能动筷。

宴席食礼是食礼中最典型也是最讲究的部分。是上到帝王宫廷,下到民间家庭都重视的礼仪规范。

尤其是除夕这顿饭,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在宫廷,都非常重要。皇帝在宫中宴请群臣,根据等级使用不同规格的餐具。

但是过去跟现在有个不同之处,那个时候万一有谁没到场,碗筷还是给你摆着的,就证明这个人是有地位的,而现在就没这么讲究了。

除夕民间守岁主要就是驱瘟辟邪,舞狮最早就是用来驱邪避鬼的,这只清乾隆粉彩三狮碗粉彩瓷器上面描绘的就是三只舞动的狮子。

▲ 清乾隆 粉彩三狮碗 观复博物馆藏

这三色狮子很有说道,红色是红脸关公,黄色是刘备,黑色就是黑脸张飞,分别代表忠孝、仁义、勇猛三种美好品质。

三狮另一个含意就是三世,代表前世今生来世。现在很难找到一种文化形式像舞狮子这么热闹了,第一有锣鼓喧天的声响,第二有丰富鲜艳的色彩,第三是有体态优美的动作,所以舞狮百看不厌。但凡开业或有重大活动总是以舞狮开场,热闹非凡。这只清乾隆的三狮碗所描绘的正是热闹的舞狮场景,完美地呈现了民间的舞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