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郑、宋、鲁、卫等春秋初期较强大的诸侯国,后来却成了弱国?

2020-11-13 11:20:43 作者: 为何郑、宋、

春秋初期有四个中等强国,分别是郑国、宋国、鲁国和卫国,郑庄公时期的郑国一度成为春秋初期的第一大国;宋襄公曾和楚国争夺霸主地位;鲁国的地位一直很特殊,鲁僖公时期的鲁国实力不容小觑;卫武公勤王有功隐隐成为诸侯首领,而卫国更是在平王东迁后晋升为公爵国。可以说,春秋初期的四国是相当有分量的,但是这四个诸侯国几乎是肩并着肩紧挨在一块的,彼此实力相当,疆域相当,谁也吞不了谁,谁也兼并不了谁,想要寻求对外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来四国不占地缘优势,处在四战之地;二来本身四国国内的发展就比较僵化,不仅没有新东西注入,反而内乱比较严重,这在春秋初期似乎还算不得什么,但等到晋国、楚国、齐国、秦国强势发展的时候,这四国的劣势就真的拉来了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四国不仅没有实力争霸,即便是自保都要拼尽全力,后期更是直接沦为弱国。

在这四个诸侯国中,宋国和郑国都是比较特殊的。宋国是四国中唯一的初封公爵国,初封的时候疆域是方百里,诸侯建国有“方不过百里”的规定,其中公爵国和侯爵国都是方百里,当时的宋国、鲁国和卫国疆域上来说都是相同的,只是宋国是殷商遗民建立的诸侯国,因此分封的时候就是公爵国,天然地位是最高的,当然实际地位来说“以屏藩周”的鲁国和卫国的地位更高一些,他们是真正护卫周王室的存在。

与宋国、卫国和鲁国有专属封地不同,郑国一开始只是一个畿内国,郑国被分封的时候已经是西周晚期,也并没有独立建国,而是在京畿之内有采邑,郑国与周王室共命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郑国的发展。

不过好在郑国自建国开始连续出现了三位很有作为的国君,即郑氏三公:郑桓公、郑武公和郑庄公。正是这三位国君的不懈努力,郑国终于从畿内国中脱离出来,向东迁移,有了自己的地盘,而又因为郑桓公的牺牲以及郑武公的勤王之功,郑武公和郑庄公都做了周王室的卿士,他们利用这样的身份不断为郑国谋私利,先后吞并了不少的小诸侯国,使得郑国迅速在春秋初期崛起,成为春秋初期的第一强国,即便是齐国都不能与之争锋。

同样在平王东迁过程中受益的就是卫国,当时正好是卫武公当政,卫武公施行卫康叔政令,卫国国富民强,然后周幽王被杀后,卫武公领卫国兵士勤王,与晋国、秦国、郑国等赶走了犬戎,卫武公俨然成为诸侯之长,卫国从侯爵国升为公爵国。这是卫国最强盛的时候,但无论是卫武公还是郑庄公,都没有带领自己的诸侯国走向真正的霸主地位,反倒是齐国脱颖而出,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真正的霸主。

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看到了机会,当时晋国还处在内乱中,齐国更因为齐桓公的去世而陷入内乱,宋襄公就带领几个诸侯平定了齐国的内乱,他籍此想成为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只是宋襄公秉持礼仪,遇到的对手却是自称蛮夷的楚国,宋襄公最终还是败了。实际上宋襄公空有大抱负,但是宋国的综合实力撑不起宋襄公的野心,不过楚国也没有得逞,反而是晋文公成为新一任的霸主。

齐桓公在争霸之前,实际上鲁国还曾是齐国称霸的一个强大的对手,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一开始实力不弱,但在与齐国的较量中并没有占得上风,不过因为鲁国有最完备的周礼,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力是很强大的,鲁僖公时期的鲁国实力很强,虽然没有称霸成功,但也曾和当时的争霸国晋国和楚国正面交锋过。

因此,我们看着四个诸侯国在春秋初期实力都是不弱的,疆域也不算小,算是中等强国,但是这也仅仅是在春秋初期,当时的兼并战争还不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还不够激烈,争雄称霸还没有成为主旋律,因此这些国家还是挺强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形就发生了改变,他们一步步沦为弱国,不仅在争雄称霸中陪跑,甚至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