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历史文化——靖淮门内额“圵”字记

2020-11-14 19:18:21 作者: 寿县历史文化

今日饮酒归来,乘着兴劲,端详起寿县正阳关玄帝庙灵官殿中草书“灵官”两字,又想起八公山地质公园忘情谷中的石刻大篆 “见微知显” 四字。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寿县北门靖淮门内额的楷书题字“圵门”。

曾几何时,多少人都认为寿县北门内额题字“圵门”就是北门。“圵”这个似“北”非“北”的字让人难以认识,它确是个生僻字。

“圵”字的读音很有考究。现在人们通常都读作“dànɡ”,但亦有人认为读“tánɡ”是最正确的。《康熙字典》上虽然有这个字,但是它的注音还没那么清楚。《康熙字典》引《海篇》说:“圵,音荡,高田,以土壅之谓圵。与南北字不同。”说《康熙字典》上注音不够清楚,是因为“荡”字是个多音字,《康熙字典》自己对“荡”就注了“徒朗切”、“待朗切”(亦即tánɡ和dànɡ)等6个读音,所以现在人们以直音“荡”注“圵”就不一定是正确的了。近几年来,网络的发展飞速,网上一些字词典如《汉典》、《在线新华字典》、《辞洋》和《维基大典》等都收进了这个“圵”字,都把它注为“dànɡ”(可能是《康熙字典》说音荡的缘故吧),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认为这个字读“tánɡ”是正确的,是因为《宋本玉篇》注“圵”为“徒朗切,高田也。”“徒朗”反切就是“tánɡ”。《玉篇》是南北朝•梁顾野王撰写的,这是收“圵”字较早的字书。清代吴任臣的《字彙补》也注为“徒朗切”。苏北方言水边高地叫“tánɡ”,这个“圵(tánɡ)”意是水边高田,即水边高地。故“tánɡ”音是它的本音,应该是最正确的读音。

“圵”字的意思亦有考究。游玩寿县古城时,稍加留心便会在城门上看到一些与水相关的题字。这些字都表达了古时寿县人的美好祈盼和战胜水患的意识。如西门外门额上“定湖”,北门外门额上“靖淮”(原题作“清淮”,见《嘉靖寿州志》卷三),南门门额上“通淝”(有说内门题额“注江”。光绪十六年的寿州城图上,此“注江”二字是标注在北门处的,内中缘由待考)等。这 “圵门”二字,也是属于这类题字。“圵”高田的意思,表明水来土淹,它的主要对手就是洪水。说它是水边高地城门(城外就是东淝河和船官湖),不就赞誉它“金墉万仞”,高耸巍峨,有汤池铁城之固吗?东月坝壁上“崇墉障流”,西月坝壁上“金汤巩固”亦正是此意。若从《易》学角度看,北方属水,“后天八卦”“坎”为“北方”,八卦对应“五行”,“坎”“圵”在“土部”,土能克水,这也与五行对应。“圵”字有“土”在“上”,古代五行中,木火土金水,顺次相生,隔位相克,土可克水。正是成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本意。洪水来,“以土壅之”。人们祈求“定湖”、“靖淮”“通淝”的同时,也有着战胜洪涝灾害的决心。一个“土上”“圵”字的妙用,别出心裁,意蕴隽永。

“ 圵”字是不是北字,更有趣了。如果你不认识这个字,那也不要紧。这里是北门,字就写在北门的门头上,它不是北字是什么?你把它认成北字也不能算错。虽《康熙字典》说它“与南北字不同”,但字典说的不全,未说“‘圵’,还是‘北’的俗字。故亦有人认为它就是“北”的异体字。台北出版的《异体字字典》,没有它。《尔雅》、《说文》等工具书也没有它。但清代万寿堂刊本的《一统志》中有例证。国图的《大明一统志》一书有两个版本,一为明天顺五年的内库本,一为清代的积秀堂本。积秀堂本的“圵”字明明白白就是做“北”字用(见下图)。其实,当时题额人写的可能就是“北门”,只是后人牵强附会、异想天开罢了。

(此图系作者多年前收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圵”字本意就是高田,而寿州城的地势是东南高而西北低,此处用“圵”是极不恰当的,难道古人也会这么风趣或另有它意。再者,《康熙字典》标注“与南北字不同”,意思说不是常用的“北”,这也正好说明这个字一直被人们常用做“北”字,所以编撰者才有另加说明的必要(一直被人们常用做“北”字,当时题额人写的不就是“北”字了吗)。积秀堂本的“圵”字做“北”字用,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