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出现蝗灾,姚崇力排众议灭蝗,手段让唐玄宗都害怕

2020-11-15 13:45:41 作者: 山东出现蝗灾

提到蝗灾,相信很多人对它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纵观人类的历史,蝗灾似乎是一直跟随着历史发展的,翻开史籍,处处可见蝗灾的身影,但很多人对蝗灾的认识又是不足的,仅仅知道蝗虫和蝗灾,但对蝗灾的认识多依靠对文字和图片的想象,却很难真正知道蝗灾究竟有多可怕。

实际上,远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记载蝗虫和蝗灾,之后每个朝代都会不断出现蝗灾,据《中国救荒史》记载,秦汉时期的蝗灾频率是8.8年一次,到了两宋时期就达到了3.5年一次,元朝更是凶猛,平均1.6年就出现一次,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就是在至正四年的那场蝗灾过后的大饥疫中去世的。

元朝之后,明清时期情况略有好转,但也达到了2.8年一次,远的不说,就2020年的春天,蝗灾再次以强势姿态降临,让人闻之色变,蝗虫飞过,寸草不生,紧接着带来的就是饥荒。

也因此,蝗灾对人类来说一直是很大的一场灾难,而且这灾难并不是单一的,蝗灾过去多伴有。这也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担心的。但古代的百姓对蝗灾的认识更加有限,他们多认为这是上天降下的惩罚。

因此,在蝗灾来临的时候,百姓想的不是怎么灭蝗,而是对蝗虫进行祭拜,祈求蝗虫们赶紧离开,能够给他们留下一点庄稼,这种思想并非是部分人持有,而是绝大多数人都持有的,也因此,古代的蝗灾会很频繁且难以将其除掉。但总有一些人认为蝗灾应该依靠人来灭掉, 而不是无所作为的祈祷,比如唐朝时期的宰相姚崇。

姚崇是唐朝时期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齐名的四大贤相之一,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救时宰相,李隆基当初结束了唐朝时期的女人干政,开启了大唐新气象,而姚崇在提出“十事要说”后成为唐玄宗时期的宰相,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按常理出牌,手段强硬,也正是因为这样,得以迅速改革时弊,裁汰冗员,整顿吏治,推行新政。

有这样一位宰相坐镇,另一位宰相基本就成了执行者,这倒也能保证姚崇的政策能够得到彻底的执行,当时的副宰相正是卢怀慎,一正一副配合默契,卢怀慎乐得支持姚崇,但在一件事上,两人起了冲突,应该说姚崇与所有人都起了冲突。

开元四年,山东出现大蝗灾,百姓对此束手无策,只能不断进行祭拜祈求灾难赶紧过去,这个时候,姚崇上疏请求灭蝗,他的办法是:“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

在得到唐玄宗的许可后,姚崇派出御史做捕蝗使,到蝗灾发生的地区去敦促各地灭蝗,对于这件事,有了捕蝗使根本不理解姚崇的行为,其中汴州刺史倪若水拒绝担任捕蝗使,他上奏说:"蝗是天灾,自宜修德。刘聪时,除既不得,为害滋深。"

朝中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在蝗灾发生的时候,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蝗灾的可怕,就是因为太知道,所以不敢真的对抗蝗灾,反而寄希望于这个帝国的统治者能够重新自省,自查是不是在执政过程中出现了什么不对的地方,以至于引来了天灾,全国上下都希望皇帝能够“省咎责躬”,而没有几个人去思考如此从根本上灭蝗。

姚崇针对倪若水的上奏做了回复,他反驳了倪若水,并且斥责倪若水,如果现在坐视不管,一旦出现饥荒,那么他倪若水能不能负起这个责任呢?

倪若水不敢和姚崇硬碰硬,不得不下令捕蝗,在几位御史的忙活下,“得蝗十四万石”,掩埋工程太大,因此都将它们投进了汴河中,这在朝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即便是唐玄宗都有些害怕,造成如此大的杀生,是不是会有违天道?引来更大的灾祸?姚崇则说:

“凡事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彼庸儒不足以知之。纵除之不尽,犹胜养之以成灾。"

为了彻底说服唐玄宗,姚崇还说:“今飞蝗所在充满,加复蕃息,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一不获则流离,安危系之。”蝗虫的繁殖力很是惊人,一旦形成蝗灾,紧接着就可能是饥荒,百姓流离失所,这个时候就可能动摇社稷,姚崇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唐玄宗怎么可能还会反对?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