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个交友的利器,竟然是现代常见之物,只可惜它的功能改变了

2020-11-16 07:13:23 作者: 古代有个交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与外界交流,因此交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从古老的酒文化,到现代网络聊天平台的发展,围绕着交流这一目的,人类有了许多的发明,在古代有一种常见的“交友利器”,时至今日,它虽然是常见的东西,但却不再有之前的功能了,它究竟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近几年,古装剧着实火了一把,编剧和导演结合史实,再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古代人类的生活和遭遇进行大致还原,再添加上需要的戏剧元素,就基本完成了一个作品,古代人的生活方式是无人可知的,但必然不会像现代人一样,因为许多现代常见的东西,古代都没有。

从穿衣方面来看,古代当然没有材料各异的衣制品,大致只有粗布、丝绸这两种品质差异很大的原料,寒冬腊月,想穿上暖和的羽绒服是不可能的。饮食方面最大的差异在于辣味,一直到明朝中期,辣椒传入贵州、湖南两地,中国人的餐桌上才逐渐出现“辣”这种味道,在这之前,“椒”这一字,是“花椒”的专称。而在住方面,古今差异则更大,土坯房、草皮房,这些古代主要的住房建筑,早已被钢筋水泥所替代。

至于家中的家具,古今也有许多不同,您可能很难相信,桌椅正式普及的时间,是到宋朝之后,而在此之前,读书人只有一个低低的小案几,地上放置一个坐垫,跪坐在上面,在案几上读书,而普通的农民,就在地上直接放一块巨石或者是木墩子,以此代替“桌子”。

古今的被子差距也很大,今天的我们,一年四季都有合适的被子用,从冬到夏,有鸭绒被、蚕丝被、空调被、毛巾被等等,这给我们提供了舒适的休息条件,而古代人可就没这么幸福了,在最开始,被子都是用兽皮做的,随着人类纺织水平的提高,逐渐出现了麻织被。冬天盖的厚被子,需要填充物,杨柳絮、芦花、茅草,都可以作为原材料填入其中,至于真丝被和棉被,都是富贵人家才买得起的奢饰品。

被子居然还是古人的“社交利器”,其中的原因令人感叹,作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孟仁性忠品直,深受当时丞相陆逊的赏识,历任光禄勋,御史大夫等重要官职,是吴国后期的名士。孟仁“哭竹生笋”的事迹还被编入了《二十四孝》中,讲述的是当时孟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想吃嫩笋,可是当时是寒冬腊月,根本就没有笋,孟仁无计可施,只能扶着竹子放声大哭,最后这哭声感动了竹子,瞬间在地上生出了许多嫩笋,孟仁的孝心可以说是日月可鉴。

孟仁之所以如此孝顺自己的母亲,自然与他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从孟仁还很小的时候,孟母就都很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为了让孟仁能和家境贫寒,但心怀壮志的孩子志趣相投,孟母斥巨资,给孩子缝制了一床长达6米的大被子,然后招寒门学子和孟仁住在一起,如此以来,既帮到了穷苦的学子,又达到了“社交”的用处,还可以让他们一起进步,由此可见孟母的良苦用心!这样费尽心思教育出来的孩子,怎么会对自己不好呢?

世事无常,家境贫寒带来的痛苦是显而易见的,没有舒适的成长环境,日夜要为生计奔波,但是寒门学子往往心怀壮志,“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读书求取功名本来就是个辛苦的征程,孟母巧用一床棉被,助自己的孩子找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日在社会上立足,自然也少不了这些朋友的支持与帮助,这床棉被,可真是最好的交友工具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