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铁弗部与鲜卑拓跋部的世仇始末——自刘氏到赫连氏的惨败

2020-11-16 15:15:56 作者: 匈奴铁弗部与

身负灭族之仇的刘卫辰之子刘勃勃,并没有选择隐姓埋名,而是暗暗等待重新崛起的机会。

刘卫辰死时,刘勃勃只有十岁,他先是投奔叱干部,后投奔后秦姚兴,受到重用。

义熙三年(406年)时,刘勃勃反叛后秦,自称天王、大单于,建立大夏政权。之后刘勃勃大败南凉,与后秦连年交战,势力逐渐壮大。

义熙九年(413年),刘勃勃改年号凤翔,并改刘氏为赫连氏。

义熙十三年(417年),赫连勃勃攻占长安,次年赫连勃勃称帝,改年号昌武。返回统万城后,大兴宫室,改年号真兴。

元嘉二年(425年),赫连勃勃去世;

元嘉四年(427年),北魏攻破统万城;次年,赫连勃勃之子赫连昌被抓,赫连定继位;

元嘉八年(431年),赫连定被抓,大夏覆灭。

由刘虎到刘卫辰,再到赫连勃勃的匈奴铁弗部,最终还是覆灭于鲜卑拓跋部。

拓跋兴,铁弗亡

两种发展方式导致两种不同结局

铁弗部和拓跋部的恩怨,最终以拓跋部的彻底胜利告终,其实自刘虎在西晋末期与拓跋猗卢交战,到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政权被北魏覆灭,持续了一百多年的两个部族之间的对决过程当中,双方的处境和实力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即便拓跋部能够依仗其部族规模,有着更加强盛的底蕴,但在很多阶段的对决当中,匈奴铁弗部也占尽优势。

可以说,各自部族的实力在最初的对决当中,其实并非决定日后两个部族结局的根本原因,决定最终这段延续了一百多年的世仇最终结果的,其实是铁弗部与拓跋部各自所选择的发展方向。

铁弗部自刘虎开始,便起兵劫掠西晋郡县,被击败后依附匈奴前赵政权。在不敌拓跋部后,又纠集部族依附羯人后赵政权。直到拓跋部在拓跋什翼键带领下,成为北方强盛势力之时,铁弗部才依附拓跋部十余年。可等到前秦逐渐崛起壮大,铁弗部再次选择借前秦来对抗拓跋部。

直到拓跋部的代国政权灭亡后,铁弗部又起兵反叛,被击溃后才在前秦强盛国力之下“安稳”了数年。不过,等到淝水之战后前秦内部崩坏,铁弗部又不安分的四处出战,与世仇拓跋部也多番交手,但最终还是覆灭于拓跋部。等到铁弗部的后嗣赫连勃勃建立大夏,的确在前期逆袭成十六国后期的强盛政权,但最终还是难以改变拓跋部北魏政权强盛的结局。

总体来看铁弗部一百多年的发展,有几个特征:不断依附、背叛,不主动谋求出路。

即便在赫连勃勃时,也是靠着背叛后秦起兵,反复袭扰后秦边郡,才得以逐渐壮大,这是跟其父辈祖辈同样的发展方式。等到大夏末帝赫连定时,面对强盛的北魏政权,本来也还是想要求和依附,在遭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拒绝后,便想要联合江左刘宋政权对抗北魏,事情不果后西进妄图夺取西秦、北凉,但最终还是被吐谷浑擒获,大夏灭亡。可见,匈奴铁弗部的发展过程中,以上两点特征之明显。

与匈奴铁弗部不同的是,鲜卑拓跋部的发展方式就要更加积极主动,并且能够根据形势来改变策略。

自拓跋猗卢时,任用卫操等晋人,对拓跋部内官制、制度等方面进行革新,这让拓跋部有了脱离粗放部落管理方式的基础。面对匈奴等胡人部族反叛,拓跋猗卢选择驰援晋室,积极进攻匈奴、乌桓等胡人部族,并且获得晋室册封代王及封地。这种积极主动的方式,不同于铁弗部“依附+背叛”的发展路径。

在拓跋猗卢死后,中原战事胶着之际,拓跋部一改之前拓跋猗卢时的积极参与中原纷争,转而开始栖居北地保守发展,直到拓跋什翼键时,拓跋部经过在北方的安心发展,逐渐又有了能够明显压制铁弗部的实力。拓跋珪建立北魏之后,借助慕容部的帮助,开始在北方站稳脚跟,继而以一种超乎其祖拓跋猗卢的方式,南下参与中原之争。

自拓跋猗卢到拓跋珪,拓跋部的发展路径更加主动,并未如同铁弗部那般缺少谋求自身发展的策略。两相对比之下,拓跋部在不断寻求自身壮大的过程中,成为了铁弗部不可战胜的强敌。最终,这段铁弗部与拓跋部之间的恩怨,以拓跋部的彻底胜利告终。从十六国形势看铁弗部与拓跋部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