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说法:为了寻找建文帝
在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在率兵攻破应天城的时候,当时的建文帝朱允炆下令火烧皇宫,以至于最终下落不明,当时有一种传闻称,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借机流亡海外。
于是乎,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多次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但关于这种说法,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因为郑和每一次下西洋的规模都十分庞大,动辄两三万人就出海了。如果建文帝朱允炆真的在海外流亡的话,看到这么招摇的庞大船队,恐怕会迅速地闻风躲藏起来。
而且建文帝性格偏向孱弱,即便真的流亡海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经验又有所缺乏,对朱棣的威胁也着实不大,实在没必要兴师动众,顶着巨大的财政压力,跑到东南、印度、甚至东非那里去找。
第二种说法:是为了宣扬国威
众所周知,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篡来的,所以在合法性和正当性方面有所欠缺。为此,他急需要以武力来作为后盾,再附之以和平外交的方式,来威服海外众邦,构建一中国为主导的朝贡体系。
第三种说法:防帖木儿
有一部分学者持这样的观点,郑和下西洋其实是为了防止帖木儿所建立的庞大国力会对明王朝的西陲边疆造成威胁,联合东南亚诸国建立一个对帖木儿帝国的战略包围圈。
元朝大帝国崩溃后不久,其裔帖木儿在中亚地区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蒙兀尔大帝国。靖难之变过后,帖木儿得知了明王朝陷入内战的消息,遂发兵意图东向,企图重建蒙古人的辉煌版图。
但事实上,就在郑和下西洋的同一年,帖木儿本人已经早早地去世了,其帝国已经开始逐渐分裂,而其继位者同明朝的关系还很不错,所谓的帖木儿帝国,其威胁性也就大大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