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蜀汉名相诸葛亮在外交上有什么表现

2020-11-17 00:49:15 作者: "上兵伐谋,

《孙子兵法·谋攻》一篇中有这样一句话:"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可以看到在战略、外交、军队、城池这些战争的方向中,外交排在第二位。在《孙子兵法》中用外交手段战胜敌人或者解决问题,优先度要高于野战或者攻坚战。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人物,也是蜀汉唯一的丞相,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表现都比较优秀。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诸葛亮在外交方面的表现。

"赤壁之战"前与江东联盟

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第一个表现是《隆中对》,算是诸葛亮的一块敲门砖。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制定了一个外交的计划,就是对江东"可以为援而不可图",要联合江东集团。虽然从三国历史发展来看,在占有荆州的条件下很难与江东真正联盟,所以《隆中对》最后也没能够实现,但从《隆中对》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大体战略:将重心放在西北方的关中,与江东保持联盟关系。

刘备长期寄身于刘表,刘表与江东是敌对关系。而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发生了转机,曹操南下荆州,刘表病死。江东集团单方面对刘备释放了善意,鲁肃带着江东集团的橄榄枝去找刘备,另一方面刘备被曹操的追兵打得一败涂地,双方在当阳长坂碰面,并且初步缔结了联盟关系。

刘备、诸葛亮等人赶赴夏口,孙权在夏口附近的柴桑,对是否出兵对抗曹操感到犹豫不决。刘备危在旦夕,江东方面态度暧昧,诸葛亮请求作为使者与孙权谈判,这里面就发生一段非常著名的谈话。诸葛亮先是用话激孙权,在受到孙权提出的刘备力量微弱的质疑后,马上表明刘备集团的军事力量——一万江夏兵和一万关羽水军,这是刘备能够与孙权合作的基础;而后又分析曹操军队的弱点,坚定孙权抵抗曹操的意志。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说完之后,"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看上去好像全都是诸葛亮的功劳一样。不过史书记载就是这样,在谁的传记中就突出谁的形象,强调谁在某一个事件中的作用。其实孙权能够选择出兵对抗曹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周瑜、鲁肃的建议。从整个孙刘联盟的过程来看,也是鲁肃起到的作用更大一些。

像裴松之在《鲁肃传》中补充的建议一样,"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但是蜀汉、东吴两国史官都愿意把功劳揽在自己人身上,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不过即便如此,诸葛亮还是刘备集团中对孙刘联盟起到最大作用的人,而且诸葛亮对曹操军队弱点的分析与周瑜的分析有很大的重合度,也能够看出二者目光之敏锐。

对东吴的态度

在刘备在世时期,刘备拥有绝对的权力,诸葛亮虽然是刘备的股肱之臣,但是并没有在战略、外交上起到什么决定性的作用。等到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成为辅政大臣,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在外交上也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

诸葛亮的外交还是延续了联合东吴的方向。虽然在刘备在世时期,蜀汉和东吴已经停止战争,达到一个微妙的和平的关系。但是蜀汉和东吴重新恢复联盟关系,还是在诸葛亮辅政时期,时间是蜀汉建兴元年、东吴黄武二年(即公元223年)。诸葛亮派遣邓芝出使东吴,而后东吴派张温出使蜀汉,自此两家冰释前嫌,并力伐魏。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