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鹿鼎记》当成通俗喜剧,才是对金庸最大的误解

2020-11-17 10:26:11 作者: 把《鹿鼎记》

新《鹿鼎记》上映,成为了今年下半年最受关注的武侠剧之一,而豆瓣2.5的羞辱性低分,更让人不忍直视。最近关于《鹿鼎记》的讨论,在网络甚嚣尘上。

那么金庸这部武侠终作,到底讲的是什么呢?

1972年金庸在《明报》完成了武侠巨著《鹿鼎记》两年半的连载,至此金庸封笔,一段关于武林的神话终结。

作为一部具有彰显独特气质的武侠小说,《鹿鼎记》的出现更代表了武侠文学的最终演变形态,它向读者展示武侠叙事的全新可能。

金庸本身对自我风格的颠覆,让《鹿鼎记》成为架在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之间的一座桥梁,《鹿鼎记》让武侠文学完成了自我超越,又让我们看到了武侠文学尽头。

武侠的尽头

首先,《鹿鼎记》是反英雄主义的。出生在扬州妓院、连父亲都不知道是谁的韦小宝,他身上带着浓厚的市井文化气息。

中国人传统的仁义礼智信,更被韦小宝身上的市井文化冰消瓦解,而他与武林道义和天然的割裂感,让他身上原本的反英雄气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彰显。

市井文化和江湖规矩的碰撞,集中体现在韦小宝和茅十八以及后来的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二人的思想碰撞。

而韦小宝手无缚鸡之力却能顺利进红花会,正如对传统江湖秩序的极大讽刺。

被陈近南收为徒弟之后,在天地会的人情世故中,韦小宝如此怪异独特的存在,不但没有被众人排斥,反而在大多数人的认同下,完成了香主的继承。

韦小宝身上的反英雄气质和英雄气质形成了让人啼笑皆非的共通。传统江湖的准则和秩序,在帮会文化面前被拆解的支离破碎。

同样,韦小宝所代表的市井文化的融入,更击穿了我们对江湖的想象。自私和无私的考量、背叛和信义的纠葛,通过韦小宝视角,给予读者强烈的反差。

最终韦小宝所代表的市井民间思维,屡次拆穿了江湖道义的虚伪,颠覆了整个江湖的核心构架体系。

难得的是,金庸以荒诞主义的笔法,把这一切都融入陈近南的人生悲剧命运中,这位号令东南沿海上万高手的江湖大佬,最终死于自家人之手。

而江湖,沦为了权力斗争的棋子。换句话说,中国的权力场才是最大的江湖。

其次,《鹿鼎记》是反权力体制的。中国王朝经历了几千年演变后,至清朝伊始,封建体制对意识的禁锢在《鹿鼎记》中无处不在。

宫廷太监有极其严格的出入规矩,稍有僭越便诛九族。在皇权面前唯唯诺诺的状态,绝对服从之下更失去了自主意识。

因太监生活的单调,日常以赌钱为最大乐趣。韦小突然进入体制之后,他本身对于制度牢笼的破坏,更如对刚刚建立皇权系统的荒诞颠覆。

韦小宝突入乾清宫,便因为个性的独特,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一字不认却成为了内阁大学士,毫无文治武功,却屡次平乱、化险为夷。

市井文化在皇权面前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一个底层人民凭借对所有规矩的破坏而达到目的,何尝不是对几千年儒家道统的强力讽刺。

而这一切恰恰发生在清朝康乾盛世的开端。在封建制度的末期,王朝即便再鼎盛,也不过如落日前的一道余晖。

其实《鹿鼎记》更如斗兽棋一样,老鼠吃大象。韦小宝对皇权的颠覆不仅让几千年人知沿袭的统治制度成为笑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