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之谋因何失败,为何汉武帝要诛杀五将军之一的王恢,有何理由

2020-11-17 11:19:38 作者: 马邑之谋因何

西汉对匈奴的战争起于汉武帝,而马邑之谋就是汉武帝对战匈奴的第一战,很可惜汉朝无功而返,从此便正式揭开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百年战争,在此之前,汉朝从未主动进攻过匈奴,只有匈奴主动侵犯汉朝,从汉高祖白登之围算起,匈奴对汉朝发动的大规模战争有11次之多。

马邑之谋前,汉朝对匈奴作战,一直没有足够的信心,一方面是因为不了解匈奴人的战法,另一方面是因为匈奴都是骑兵,而汉朝骑兵并不多,缺乏对抗的信心,此外还由于匈奴人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除非匈奴人来了,否则汉朝人根本不知道匈奴人在哪里,而对于茫茫草原,出身农耕民族的汉朝根本没有兴趣。

汉武大帝

马邑之谋发生的背景就是汉朝与匈奴近70年的和亲,但仍然没有阻止匈奴人侵犯汉朝边境,同时汉武帝即位之后,由于年轻气盛并且有意改变汉朝当前的政策,就在马邑之谋的前一年,汉武帝还刚刚批准了对匈奴的和亲,因为朝中绝大多数群臣都支持和亲,而不愿意与匈奴开战,唯有大行令王恢一个人建议对匈奴开战,大行下令就是汉朝掌管属国外交事务的官员。

其实汉武帝有意支持王恢的建议,但是支持王恢的人太少了,所以作罢,直到第二年,王恢再次找到汉武帝,并提出一个对匈奴作战稳妥的计谋,这个计谋就是马邑之围,马邑之谋的发起者是马邑当地一个叫聂壹的商人,他提出由他来充当间谍,引诱匈奴大军进入马邑,然后汉朝以伏兵攻打匈奴,就能一次性解决匈奴问题。

大行令王恢

这个计谋在当时来看,确实是个好计谋,如果能把匈奴主力引进汉军埋伏圈,然后一举歼灭,那相当地完美地解决了匈奴问题,同时汉朝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汉武帝一看这个计划有利可图,所以就批准了,毕竟这样的机会不会太多。

原本这个计划准备得天衣无缝,但是正是因为太完美了,再导致计划的失败。聂壹跑到匈奴军臣单于那里,引诱匈奴人说准备想把马邑献给匈奴人,匈奴单于同意了,率领10万骑兵进犯马邑县,汉军方面出动了30万大军,由五个将军指挥作战,分别是: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将屯将军王恢、材官将军李息五人。

其中韩安国、李广、公孙贺担任主力,率领27万人作为攻击匈奴主力的部队,而王恢和李息作为辅佐部队,率领3万人,负责攻击匈奴的辎重部队,结果在途中匈奴单于看到成群的牛羊,却没有看到一个汉人,因此起了怀疑,俘虏了一个汉军的雁门尉史,结果一审问,这个尉史把马邑之谋和盘托出,于是匈奴单于就率领大军撤退了,马邑之谋就这么失败了。

匈奴人

马邑之谋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汉军的伪装做得不够好,让匈奴人看出了破绽,实际上还是汉军各方面的协调及准备工作没有到位。马邑之谋的汉军主帅是御史大夫韩安国,韩安国一直是反对与匈奴开战的,但是这一次汉武帝认为能捡个大便宜,所以就同意了王恢的建议,既然汉武帝下了死命令,手下人当然会全力以赴,而匈奴人看出汉军的破绽属于不可抗拒的原因,毕竟几十万人的部署,不可能人人都准备得如此充分。

那个时候的战争都是事先计划好后,再分头按照计划行事,所以当匈奴人撤退时,韩安国的主力汉军部队是不知道的,或者是晚一点才知道,首先知道的是王恢和李息的部队,因为他俩负责攻击匈奴的辎重部队,辎重部队一般都是在队伍最后面的,按计划准备攻击的时候,王恢和李息的部队发现了匈奴撤退的消息,结果王恢和李息没敢动手,眼睁睁地看着匈奴人撤走。

匈奴人撤退的话,一定是后队变前队,让辎重部队走在最前面,而匈奴的主力骑兵部队则在后面,如果王恢和李息攻击匈奴辎重部队的话,那么匈奴主力就会从后面冲出来包围自己,王恢当时只有3万人,而匈奴主力则有10万人,所以王恢没有敢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