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曹操:绝非奸雄,而是能臣

2020-11-17 12:06:11 作者: 被误解的曹操

东汉末年,汝南名士许劭曾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此番评价一出,不仅在当时的政治文化圈层广为流传,更是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古往今来,人们一旦评价曹操,往往会想到这一名句。

然而,由于种种的历史因素,后人一直侧重将曹操评为奸雄,而忽视了曹操能臣的另一面。不得不说,这是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一种误解,更是对历史的一种不负责任。

有关曹操奸雄的事迹,举不胜举,本文在就不此处大费周章了。本文的侧重点,在于揭露曹操这位人物奸雄之外的另一面,能臣。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能够反映曹操能臣一面的历史记载可谓不少。具体如下:

其一:不惧豪强,棒杀权贵

根据《三国志》所载:曹操“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徵拜议郎。”也正是在曹操担任洛阳北部尉期间,首次将他的能臣形象展现。

据《曹瞒传》所记:“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由此可见,初入仕途的曹操,最初便是以不惧豪强、性情刚直的形象而登上历史舞台的。

因此,曹操棒杀蹇硕叔父一事,印证了曹操的为官初衷是为民,而非为己。此事一出,自然引起了权贵的忌恨,故而便是史书中所载的“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於是共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至此,曹操迎来了他的第二份官职--顿丘令。

其二:直言进谏,颇有汉官风骨

曹操在担任顿丘令期间,因其妹夫被诛一事而受牵连,后因其通晓古学,不久便被征为议郎。也正是在议郎期间,曹操再次表现了他的能臣形象,屡屡上书劝谏,颇有汉官风骨。

根据《魏书》所载:“先是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诛阉官,反为所害。太祖上书陈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由此可见,早年的曹操并非是一位赤裸裸的奸雄,而是一位颇具正直政治品格的汉臣。

然而,曹操对东汉朝廷的建言,并未起到作用,“是后政教日乱,豪猾益炽,多所摧毁;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复献言。”可以说,在昏聩的皇帝和朝廷面前,曹操放弃了劝谏,他对东汉王朝能够起死回生已经失去了信心。

其三:移风易俗,破除鬼神迷信之事

能够反映曹操能臣一面的事迹,还体现在他所推行的移风易俗一事上。

根据《三国志》所载:“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由此可见,曹操为政可谓颇有才能,治理地方可谓井井有条。

关于此事,《魏书》对其进行了补充,写道:“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势,历前相不见举;闻太祖至,咸皆举免,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窜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因此,论治国理政之才,曹操当属一流。

其四:力拥灵帝,反对作乱

事实上,早年的曹操除了具备杰出的理政之才外,还具有忠臣的特质。此种特质,便体现在曹操拥护灵帝一事上。

根据《三国志》所记载:“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

也就是说,在当时以王芬为首的造反集团打算废灵帝而立合肥侯一事上,曹操再次显示出了他的贞洁品格,断然拒绝此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