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治中:七十余年记忆中的家乡江阴

2020-11-17 12:09:24 作者: 崔治中:七十

黄桥是条小街,虽有市集但很小。而青阳镇则不一样,除了常规的商业街外,还有每五天一次的大集。青阳是江阴南部最大的一个镇,一条南北方向的老运河穿过全镇,上面横跨着几座青石拱桥。运河东西两岸都是木结构的民房,一层或二层,家家后门都有码头,便于行船上下人和运货,也便于住户取水、洗澡。每次来青阳赶集,我都会在不同的角落走一圈。青阳镇除了商业街外,其他街上的民房很多也是高墙大院。

我当时的主要活动地点,还有月城。那时,我们村行政上属月城公社,从村里到月城,一路上几乎都是田埂小路。我们去月城要么是挑一担稻子去碾米,要么是挑几十斤麦子去磨面。夏天时,人们穿着草鞋或者干脆赤脚走路。当然,天冷时或遇到雨天,就要穿上胶靴走完那泥泞小路。月城的北面是秦望山,我母亲的娘家就在山边沿山大队的汪家村。

1967年8月,我被分配去河北省工作。在远离家乡去河北报到前,我去了趟澄江镇。当时江阴县城的中心虽然也有点城市的气魄,但路两边多为二层的商铺,四五层的楼房很少,有几家相对较大的百货商店,路上来往的都是步行的人群。我一心要看看江阴独特的景点,就一路步行到位于城东的江阴要塞黄山炮台遗址。那是在长江边的一个山坡上,炮台向北临长江一面是不太高的黄石陡坡。站在山坡的最高点越过长江向北望去,是一片平原,除了零零星星的村落或农屋外,均是一片农田。那时,江阴和对岸靖江县之间的来往全靠渡轮。

我的惊喜

——家乡变化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后,各种经济活动逐渐活跃起来。我也有幸考上了全国首批研究生,毕业后留在扬州大学任教。离江阴近了,能回乡的次数也多了。江阴作为鱼米之乡的江南大县,农村经济活动启动得比较早也比较快。农村实施“包产到户”“责任田”政策后,劳动力得到了解放,农民有了更多从事不同生产活动的自由,不同产业的家庭作坊或村办企业出现了。我们崔巷上就有几户开起了家庭彩印作坊,收入显著增加。在这几年中,农村的整体面貌变好了,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黄桥东街的那座大青石砌成的拱形桥被拆掉了,变成了与地面相平的水泥桥。在黄桥与月城间也修起了一条可双向通行的南北大道,往南可通无锡。黄桥到青阳间的泥路,也增宽了许多,还铺上了碎石子。

当1990年春天我再次回到家乡时,从青阳一下车,就可以乘出租车一路到达黄桥,道路虽然窄,但已是平坦的水泥路了。进了崔巷上,就看到数排二层或三层的砖瓦房,有的盖得还很有气魄。原来由我们多家共有的“大屋”也被拆了,原地盖起了两栋二层楼房。显然,过去几年,大家都用不同的方式赚到了足够的钱。我弟弟前几年先是做裁缝,后来开画片彩印手工作坊赚了钱,盖了房。我一个堂侄更是在村后建了一个小型彩印厂,雇了十多个人,后来又将厂房扩大到五层楼。

不知道究竟是哪一年,在月城与常州间修了戚月公路。我从扬州回家乡,惊讶地发现,即使在较偏僻的乡村地带,路边也都排列着几个欣欣向荣的大型企业,据说有的还是上市公司,这都是在乡镇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呀!

1999年9月底,江阴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从扬州坐车在高速公路上跨越江阴长江大桥回江阴,全程只要1个多小时就到了,真方便啊!一看到这悬索大桥,我就想,它比世界有名的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有气势多了。

大约是在2012年,我在一次回乡讲课时,去长江大桥的南侧桥头堡游览。我站在桥头堡的观景点向北望去,大桥高高地悬挂于大江之上,南来北往的渡轮,将渐渐成为历史。不远处就是黄山炮台遗址,这让我想起45年前,那时我站在临江的山坡上向北望去,看着东流的长江水,看着江北一片广阔但多少有点荒凉的田野,心里不免有将要离乡的惆怅。而现在,从高处看江阴市区的高楼大厦和灯火辉煌的繁荣景象,则是满怀着返乡后的喜悦。当时我还先后游览了文明广场、黄山湖公园、鹅鼻嘴公园。显然,江阴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在绿色生态上有了很大发展,值得一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