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一个改革亡国兴天下的国家

2020-11-18 13:43:51 作者: 北魏,一个改

随着罢免皇帝拓跋弘,冯太后的权势达到顶峰,完全掌握了朝政。从此,冯太后便开始实现她的政治抱负,开始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和风俗习惯进行改革,推进汉化。冯太后改革最重要的便是四条举措:推行班禄制。按照官职发放俸禄,一改鲜卑贵族通过掠夺、奴役平民获取财富的少数民族习性,大大稳定了社会民心。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露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粮食,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将土地与人口挂钩之后,使人民在名义或者实际上耕者有其田,这样政府便可以按人来收税,改革了原来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北魏朝廷的岁入也大大增加了。推行三长制。通过设立三长来更好的控制基层,保证税收。三长即邻长、里长、党长,将5户作为一邻,设置邻长;5邻为一里,设置里长;5里为一党,设置党长。这些制度的推行极大的恢复和发展了中原经济,更可以说为中国以后几百年的制度奠定了基础。

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拓跋宏继承其遗志,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汉化改革。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他认为为了更好的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就是一个这样的地方。公元493年,孝文帝假借攻齐的借口,率军南下,完成了迁都洛阳的行动。

迁都洛阳

迁都至洛阳之后,孝文帝带头穿汉服,并下令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服。后来又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话。公元496年,孝文帝又下令改变鲜卑贵族的姓氏。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又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同时下令改变鲜卑人的籍贯。规定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算是洛阳人,死后不许归葬塞北。孝文帝这些强制性的政策,都是为了减少民族差异、民族隔阂。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5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通过通婚加速鲜卑族的汉化。

· 改革影响

孝文帝的迁都及其以后一系列的改革虽然极大的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但是却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并导致了北魏的亡国。这就是六镇起义事件。为了防范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拱卫都城,北魏的统治者在都城平城以北的边境设置了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抚冥、柔玄、六镇。

六镇

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由于六镇拱卫着国都,所有这六镇的将军官兵地位崇高,待遇极好。但是随着都城迁往洛阳,六镇的作用逐年下降。那些进入中原的包括拓跋在内的鲜卑贵族加速汉化及封建化,而北镇仍然保持着鲜卑化倾向,镇民被称为"府户",属于军府,世袭为兵,不准迁移。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也不如迁入洛阳的鲜卑贵族。文成帝以后,又不断发配囚犯戍边,导致六镇镇民的地位进一步下降。而迁入洛阳的鲜卑贵族在中原的花花世界也丢掉了鲜卑彪悍民风,不断腐化。终于在各种矛盾不断的累积下,公元523年,六镇发动了暴乱,这场暴乱虽然在北魏和柔然的镇压下失败了。但是随着六镇军民被安置到正在闹饥荒的河北地区,爆发了一场更大的起义。在镇压这些起义的过程中,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等军阀一步步站上了历史的舞台。公元534年,经过一系列的内乱争斗,宇文泰、高欢分别拥立元修、元善见为帝,北魏正式分裂成西魏和东魏,北魏也彻底宣告灭亡。而后宇文氏、高氏又分别代魏自立建立了北周与北齐,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