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哇哈”?这是什么?想必很多人都会问,我们在清朝的影视剧中常常看到,每次大臣们觐见皇帝的时候,都会拍几下袖子,然后再下跪,这个动作就叫“放哇哈”。那么“哇哈”又是什么呢?
这个还要说说清朝的朝服,清朝的朝服是由旗服设计而来的,旗服是中国满族的传统服饰。旗服的设计需要满足满人骑兵射箭的要求,所以在设计衣服的时候,袖口上又加上了一样类似半圆形的“装饰”。其实这个装饰叫“哇哈”。这个“哇哈”平时是可以收起来的,冬天射箭是可以放下来,达到保暖手的作用。
清朝官员跪拜前为什么要“放哇哈”?
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他们是游牧民族,时间处于游牧日子和交战状态,他们习惯于紧身、简练、便于骑射的服饰了。这样感觉更加灵活,轻便。这点就和汉人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清朝入关以后,满人也在不断的学习汉文化,服饰上也像汉人一样宽袍大袖,甩袖子实际上也是对汉族文化的一种尊崇和敬重,虽然学的不到位,甩的也不正宗,但是好歹是统治者尊崇汉文化的一种意识体现。
接受汉文化的清朝,在跪拜之前“放哇哈”,是为了表明自己清正廉洁、公正无私。就是汉人说的“两袖清风”。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向皇帝表示自己没有携带武器,毕竟不排出一些图谋不轨的人想要刺杀皇上。
后来这一动作成为清朝礼节中规定的动作,而满语称之为“放哇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