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的兴唐三将,战绩相差无几而结局大不同,其中一人反唐

2020-11-19 13:47:04 作者: 安史之乱中的

李光弼、郭子仪和仆固怀恩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三大名将,如果真要将三人在安史之乱中的功劳进行排比,那么功劳最大的应该是李光弼,其次是郭子仪,再就是仆固怀恩。但是如果说到结局如何,那么,毫无疑问的,郭子仪的结局最好,85岁寿终正寝;其次是李光弼,57岁郁郁而终;结局最差的就是仆固怀恩,在反唐过程中暴病而死。

755年11月,安禄山矫诏起兵造反,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六天后唐玄宗才真正确定安禄山是真的反了,于是调高仙芝和封常清防守洛阳,攻打叛军,很快,洛阳丢失,高仙芝和封常清也被唐玄宗所杀,又派上了中风的哥舒翰镇守潼关。哥舒翰坚壁不出,寄希望于在河北的郭子仪和李光弼能截断安禄山的后路,一举拿下叛军。但是杨国忠和唐玄宗却坐不住了,硬逼着哥舒翰出兵,结果败得一塌糊涂,20万大军最后还剩下8000人,而哥舒翰也被部下绑着投了安禄山。这一下子打乱了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河北的作战计划。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郭子仪正在家中为母亲守孝,唐玄宗急需军事人才,于是夺情将郭子仪召回,权充朔方节度副大使,领朔方军讨伐安禄山,郭子仪又向唐玄宗推荐了李光弼,两人合力在河北地区攻打叛军,已经取得了几次胜利。两人本对哥舒翰坚壁不出的策略持支持态度,只要哥舒翰能守住潼关,两人就可以直捣安禄山的老巢范阳。但是很不幸的,潼关失守了,唐玄宗跑了。

马嵬驿兵变后,唐玄宗继续南下入蜀,太子李亨带领2000人马北上灵武寻找救国的机会。756年7月,李亨在灵武僭越称帝,即唐肃宗,召郭子仪和李光弼率军到灵武共同商讨平叛大计。自此之后,平叛的主力就是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

唐肃宗之前,三人的战绩就不在这里赘述了,基本就是在河北平定叛乱。唐肃宗继位之后,郭子仪任兵部尚书,加宰相之职,以及朔方节度使;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加宰相之职,以及河东节度使。下面四姑娘就分开来说三人的功绩:

郭子仪:756年八月,郭子仪与回纥葛逻支联合出击,攻打阿史那从礼,平定河曲。第二年开始了收复两京的战争,先是打败了占据潼关的崔乾祐,夺取了永丰仓,只是在清渠败给了安守中,当时唐肃宗急需人才收复两京,所以并没有对郭子仪做大的处罚,而只是将其降为左仆射。这一年的九月,郭子仪任天下兵马副元帅,随大元帅李豫开始收复两京。三个月之后,两京收复,郭子仪因功加封司徒,封代国公,唐肃宗更是激动得说:“国家再造,卿力也。”

两京收复后,唐肃宗将远在四川的唐玄宗接回,一直等到758年8月,平叛才又重新开始,郭子仪击败了安守中。下一个月,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领兵20万攻打退守相州的安庆绪,最开始进攻的非常的顺利,一直把安庆绪围困进了邺城,但是这次出兵唐肃宗并没有设元帅,而是派出了宦官鱼朝恩来监军。安庆绪被围困后求救于史思明,史思明夺取魏州然后在魏州驻扎,一直按兵不动,李光弼希望分兵攻打史思明,但是鱼朝恩不同意,结果三个月后,史思明进攻疲惫的唐军,两军交战,狂风大作,双双撤军,史思明趁机杀死安庆绪成为新的叛军首领。

鱼朝恩将相州之战的失败归罪于郭子仪,郭子仪的兵权被夺,然后留守京师。之后的平叛基本没有郭子仪什么事了。接替郭子仪的是李光弼。

李光弼:757年正月,史思明发兵十万攻打太原,此时镇守太原的李光弼手里并没有多少兵,满打满算加起来也不过一万名老弱病残。但是即便如此,李光弼硬是没有吃亏,而且,史思明知道安禄山已死后更是带着部分兵力撤回到了范阳,李光弼找到机会,组成一支敢死队杀死叛军七万余人,太原之战的胜利为郭子仪收复两京打下了基础,李光弼也因此被加封司空,封魏国公。第二年,又进为侍中,改封郑国公。相州之战失败后,接替郭子仪做了天下兵马副元帅和朔方节度使。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