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的"境外之印"
西汉时期中央政府会颁发特质的玺印给归顺汉朝的少数民族首领,这些颁发给少数民族首领的玺印往往在形制上和汉王朝境内的玺印略有不同。在广州南越王墓中就发现有一枚金印,印钮呈俯卧龙形,通身金质,印面刻字小篆的"文帝行玺"四字。文帝是为南越文帝,也就是南越国第二任国主赵昧。
南越王赵佗
南越国本来是秦王朝统治下的一个郡,第一任国君赵佗趁秦末中原大乱之际脱离中央控制,宣布独立为一个国家,称南越国。南越国与汉王朝关系向来反复不定,高祖时期曾归降汉朝,并接受汉王朝的金册任命。其后南越国仍然时叛时降,并且还纠集闽越等国攻打汉王朝边境,最终被汉武帝灭国。
汉王朝时期曾经一度以安抚、策命的方式对待这些位于边境的少数民族国家,给予他们的首领以诸侯王的称呼,将其视为汉王朝的一个藩国。位于西南地区的滇国就曾经是汉王朝西南边境外的一个小国,汉武帝时期曾经派兵攻打滇国,滇王不得已而乞降。汉武帝为了安抚滇王,维护西南边境和平,正式册封滇国,并且还策命了滇王,颁发了"滇王之印"。滇王之印与南越王印大体相似,为蛇钮金印,座底刻有篆书的"滇王之印"四个字
在青海大通上孙家东汉墓葬中还发现了东汉时期的一枚铜印,该印为驼钮、铜身、底座上刻有篆书的"汉匈奴归义亲汉长"。我们都知道汉与匈奴是世代的劲敌,甚至还出现过因为匈奴势大围困高祖于白登之事,汉王朝为了维护和平,还不得不时常派出公主和亲。事实上,这里所说的匈奴是匈奴的一支—卢水胡,卢水胡是一支居于祁连山一带,湟水流域和河西走廊地区的一支由氐羌、胡人、匈奴融合而成的少数民族部落。这只匈奴历来亲近汉王朝,并且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农业,形成了半农半牧的社会生业模式。
汉王朝不仅对于境内的民族国家加以抚慰,还一度与日本建立了往来关系。今天的日本福冈地区发现有一枚"汉委奴国王印",印身为蛇钮、金印,底座刻有"汉委奴国王"的字样。文献记载,东汉时期,"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古代的委奴国也就是今天的日本,经常派人来往中原,光武帝策命其王为"委奴国王",为隶属于汉王朝的一个藩国,并且颁布金印,令使者带回国献与倭王。
虎符是古代帝王将相用以调派兵将的凭信,一般制成伏虎状,分为两半边,一半存于朝,归于皇帝,另一半留于将帅之手,逢兵事时由使者持握虎符前往军营与将帅合契,合契成功则能够调派军队。因为虎符是为军事行动的特殊凭信,因此在质地上通常使用较为坚固、耐用且铸造较为困难的金质和铜质。
错金虎符
一般认为虎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因为征战不断,各个诸侯王与各国军队之间调派频繁,为了防止人为地假传命令、调动军队,于是在当时已有的玺印的基础上制作了一分为二且能够相互契合验证的虎符。战国时期有著名的"信陵君盗兵符救赵",就是认印不认人,军队随兵符而动的实际例子。
现存有秦汉时期的杜虎符、新郪虎符、阳陵虎符等事物,其上还刻有文字,不少文字是用错金工艺制成。错金工艺是战国时期才发展起来的重要金属加工工艺,在当时可以算是较为先进的一种手工技术,使用于虎符之上,足见时人对于虎符的重视和防止造假的需要。
信陵君
虎符自春秋战国时期为适应诸侯争霸之需而产生,这种约束凭借的是印信背后象征的王国的权力和威势。到了西汉时期,尽管各诸侯王和汉帝之间都拥有对半的虎符,但是虎符已经很难调动已经怀有不臣之心的各诸侯王的军队了。到了隋唐以后因为军事制度的变化,已经不再用虎符调派军队了,虎符也随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