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了养生留下的十大名帖

2020-11-19 18:28:50 作者: 古人为了养生

自古,人们就注重养生,讲究“天人合一”。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下历代名家所书养生帖,不仅可以知道古人养生的观念,还能欣赏其书法。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夏热帖》

《夏热帖》,五代,杨凝式书。纸本,纵23.8cm,横33cm。草书8行,共32字。《夏热帖》是杨凝式写的一封信札。内容大意是,因天气炎热,送给僧人消夏饮料“酥蜜水”表示问候。后纸有宋王钦若,元鲜于枢、赵孟頫,清张照题跋及乾隆皇帝的释文。

其书法兼取唐颜真卿、柳公权笔法,体势雄奇险崛,运笔遒劲挺拔,与他的楷书、行书作品相比较,艺术风格迥殊,表现出了书家的丰富艺术变化,为杨凝式书法代表作之一。

《肚痛帖》

《肚痛帖》,唐代,张旭书。高41厘米,宽34厘米。此石为北宋嘉由三年(1058年)摹刻。释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於术。於术,即白术,产于於潜为道地上品。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置於朁县,属丹阳郡,县治即今浙江临安市於潜镇。东汉时改於朁为於潜。《药性字典》载:“白术之产浙江於潜者,号称於术,性尤驯良”。列为中药浙八味之一。

该帖是张旭狂放大胆书风的代表。字如飞瀑奔泻,时而浓墨粗笔,沉稳遒迈,时而细笔如丝,连绵直下,气势连贯,浑若天成。在粗与细、轻与重、虚与实、断与连、疏与密、开与合、狂与正之间回环往复,虽有诸多矛盾,不可思议,却如此的合谐一致,展现出一幅气韵生动、生机勃勃、波澜壮阔的艺术画卷,天马行空的胸襟与气质,无处不体现作者创作时的艺术冲动和无拘无束。

《神仙起居法》

《神仙起居法》,五代,杨凝式76岁书。纸本,纵27厘米,横21.2厘米。草书8行,共85字。当属其晚年代表作,对宋代书法影响较大。该帖为古代医学上一种健身的按摩方法,文体近似口诀。释文:行住坐卧处,手摩胁与肚。心腹通快时,两手肠下踞。踞之彻膀腰,背拳摩肾部。才觉力倦来,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厌频,昼夜无穷数。岁久积功成,渐入神仙路。乾祐元年冬残腊暮,华阳焦上人尊师处传。

其帖看似信笔游弋,东倒西歪,结体运笔全出意外。却能顾盼生姿,风神跳荡,以险中求正的特点创立新风格,尽得天真烂漫之趣。米芾也称赞它:横雨斜风,落纸云烟,淋漓快目。苏轼评曰: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地黄汤帖》

《地黄汤帖》,又名《新妇地黄汤帖》。东晋,王献之书。草书,纵25.3厘米,横24.0厘米,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地黄汤”是一种中药名,这是一篇谈及此药的尺牍。释文: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君等前所论事,想必及。谢生未还,可(何)尔。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

王献之真迹未能传承至今,作为模本墨迹有数种传世,其中之一即此唐摹本《地黄汤帖》。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着轩昂,一气呵成。原珍藏于宋内府,高宗赵构题签。为《淳化阁帖》卷第十所收。经贾似道,明代文徵明、王宠、文彭,清代孙承泽、吴荣光、罗振玉递藏后,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三日,通过文求堂归中村不折(1866—1943年)所有。卷末有文彭、常生、成亲王、英和等六家观记题跋。吴荣光获此帖时,模刻于所辑集帖《筠清馆帖》。2006年春见于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