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古人有哪些取暖神器?

2020-11-20 16:05:34 作者: 天冷了,古人

寒冷的冬天已经到来,现代人有暖气、空调、暖宝等取暖装备,古人又是怎么御寒取暖的呢?

古人冬季御寒服饰:裘皮、棉衣

首先在服饰上,古人会选择厚实保暖的衣物,最常见的有裘衣、棉袍等。当然皇亲贵族的服饰会更高级,皇帝冬季的龙袍,用黑狐皮制作,用海龙、紫貂滚边,保暖效果出众。王室贵族一般用羔羊皮、狐白裘等高档动物毛制作。

古代在没有发明电的情况下,火就成为了取暖的重要能源。古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火为媒介创造出各种取暖神器,甚至有些一直沿用至今。

经久不衰的热源:火坑、火盆

雍正行乐图——围炉观书图

“围炉而坐”是古代非常普遍的冬日景象,有条件的用精致点的火盆,没条件的用泥盆,不过是“精装版”、“简装版”的区别罢了。因此,不管是诗词还是书画,火盆的出现频率非常高。

古代的暖手宝:手炉、足炉

古代手炉

到了唐代,人们用铜制成手炉。手炉呈椭圆形,里边放火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类似于现在的暖宝宝。不过大部分手炉有提梁(提柄),古人宽袍大袖,可将手炉放在袖里暖手,随身携带,温暖方便。

广东省博物馆藏清铜胎掐丝珐琅手炉

脚炉比手炉要大,可放在脚下暖足。此外,还有暖足瓶,俗称“汤婆子”,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宋代黄庭坚有首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冬日办公、居家神器:暖炉、暖椅

古人真的很讲究,室内取暖,就要用上专用的“暖炉”。皇宫里多用铜质暖炉,做工精致华美;民间多用陶土或铁质暖炉,更看重实用功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说的正是这暖炉。

古代暖炉

无论居家还是办公,当暖炉满足不了需求时,更有创意的取暖工具——暖椅就诞生了。清代典籍《闲情偶寄》的作者李渔,是古代文人中少有的“高端技术宅”,他在著作里专门讲诉了自己设计暖椅的经历。他在椅子下面设计了一个抽屉用来放炭炉,坐在这样的椅子上,全身都能暖和。

主人办公,俩家奴在一旁伺候

穿越时空的“中央空调”:火墙

古时帝王们取暖,更享受着“中央空调”般的体验。从明代开始,皇宫里为了取暖,设了“惜薪司”,这就是最早的供暖办了。能工巧匠们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夹墙,俗称“火墙”,通热入墙即可取暖,比如秦代咸阳宫遗址的火墙结构就非常出名。

精神驱寒法:九九歌

寒冷的天气虽然十分难熬,却熬出了古人过冬的情趣。据传,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古人创制并广泛使用。“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一,老农田中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