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仁发《五王醉归图》卷(局部),纸本设色,35.5×212.5cm,元代
历经75分钟、100余次的激烈竞价,最终以成交价3.065亿港元(约2.7亿元人民币)成交,《五王醉归图》卷刷新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拍品最高成交纪录。究竟是何方神圣能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再创佳绩?他就是元代绘马大师——任仁发。
继承古意,再创经典
宋咸淳八年(1272年),年仅18岁的任仁发便考中举人,可惜不久后遭遇宋元更替、科举中断,他的入仕之路因此受阻,人生的转折也由此开始。为了前途生计,任仁发向元朝廷毛遂自荐,被任命为水路巡警。此后他开始专攻水利,倾力于浙西、通惠河和黄河等地治水之道,对当时的水利兴修做出了巨大贡献。
韩幹《照夜白图》(局部),纸本笔墨,30.8×33.5cm,唐代,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就是这样一位兢兢业业、专心治理水患的朝廷官员在闲暇之余所创作的鞍马画却得到了元代著名鉴赏家柯九思的最高评价——“自曹、韩之后,数百年来,未有舍其法而逾之者……若秘书监任公,则甚得其形容气韵矣,岂易得哉!”几百年来都没人超得过唐朝韩幹、曹霸的画马,而任仁发却皆得其神韵风骨,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那么他所绘之马,究竟有何不同?
任仁发《出圉图》(局部),绢本设色,34.2 ×201.9cm,元代,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任仁发生活并创作的元代,由于士人社会地位下降,不少文人雅士提倡以推崇古意、抒情明志为创作理念的“文人画”,任仁发正是倡导者之一。除了在工作中恪守职责、勤奋好学,他也将这种认真态度融入并贯穿其鞍马画创作之中。
任仁发《九马图》卷(局部),绢本设色,31.7 ×261.6cm,元代,现藏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任仁发所画之马大多是御厩中进贡的骏马,而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观察马的习性和形态以便获取画马的最佳方法,他常常与马同吃同住,在田野和马厩中观察马群静立或奔跑的状态,全面了解马的自然姿态和生活习性。正是在如此严谨的探索中,任仁发创作了《九马图》卷、《二马图》卷和《出圉图》卷等传世杰作。
韩幹《牧马图》(局部),绢本设色,27.5×34.1cm,唐代,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无独有偶,任仁发的这种匠人心性其实继承于唐宋的韩幹、李公麟。《广川画跋》就曾记载,“世传韩幹凡作马,必考时、日、面、方位,然后定形、骨、毛、色”。可见,韩幹画马时态度严肃认真,并非客观地再现与复制,而会针对不同环境和形态下的马匹进行不同的创作。
李公麟《五马图》(局部),纸本笔墨,29.3×225cm,北宋
而李公麟则擅用“白描”画马。所谓“白描”,就是不设色彩,单用墨线勾勒轮廓的画法,因此他对于线条的把控则更为细腻。苏轼也曾评论李公麟的马图“画肉兼画骨”,说明画家不是单纯地描摹形象,而是力图将真马的神韵刻画出来。
任仁发《九马图》卷(局部),绢本设色,31.7 ×261.6cm,元代,现藏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由于水利仕途的成功,任仁发有机会进入皇宫并见到前朝真迹,而这也极大影响了他业余的画马生涯。以《九马图》卷为例,任仁发在处理人物、马和背景的关系时,效仿了唐朝不设背景、固定视点和采用横向构图的传统,最大限度地拉长画面的层次感,再运用人物之间的细微互动增添视觉导向使画面更具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