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黄河大家都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那就是黄河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但为什么是母亲河呢,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黄河是中国文明的的发源地,自夏商周开始,老祖宗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其中黄河文化作为代表性的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虽说其余地方也有文化发源地,但只有黄河文明朝气蓬勃,它也养育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在战国时代《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所谓的“积石”,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源头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直到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元鼎奉使入蕃,得知源头在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
想必每个人对黄河的第一想法就是足够黄,由于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才会这样,但有人说,黄河的水变清了,黄河水为什么会变清呢?变清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其实黄河水也不会第一次变清了。
根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帝诞圣直入,宫中红光烛天,远近惊异。其年黄河清(河清三百里者三日),庆云见于翼轸,楚分也,盖识者已知为受命之符矣。在嘉靖帝出生的时候,黄河就发生了一个大清现象,当时天空有五色祥云,这是祥瑞之兆。
所有古人就流传下一句话:“黄河清,圣人出”,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爆发了一场大地震,这场地震是一次特大地震,震级为8级,所以又被称为“明嘉靖关中大地震”。
那么这场地震跟黄河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关于黄河变清其实还有一句话,“黄河清,必有大灾”,而明朝不仅仅爆发了这一场足以“毁天灭地”的大灾,1626年5月(明朝天启六年)又爆发了一场大爆炸。
这次的大爆炸相对与1万到2万吨的TNT,由于这场爆炸带来的各种神秘事件,它也被列为世界三大自然灾难之谜,而这两场天灾,都是发生在黄河水变清之后。而在民国时期,黄河也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干旱。
干旱一走,就起了特大洪水,正所谓大旱之后必有大涝,洪水席卷四省,而受灾的这些地区,由于黄河的灌溉,绿化也开始发展起来了,昔日的高坡高土都难以找寻了,但绿也不是万能的。
黄土高原的土地粘合很小,一旦遭遇特大暴雨,那么出现洪水的几率就比较大了,黄河水变清,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讲,水位开始下降,携带的泥沙就少了,而这些都预示着干旱的来临,这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对母亲河的保护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