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常识包裹的学者是危险的

2020-11-22 13:40:50 作者: 被常识包裹的

学者的主要任务是搞研究,要不断研究,不断发现,不断创新。学者需要掌握一定的常识,但被常识包裹起来就是危险的了,起码丧失了创造力。

牛顿发现力学的三大定律,是物理学界当之无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但他的常识限制了他的创造,晚年沉迷于寻找上帝的力量,结果最后空耗费时间,一无所获。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很多发明专利,但大多数是他公司的团队做出来的,晚年沉迷于直流电,而排斥交流电,结果没有掌握交流电的发展先机,丧失了在一个领域大发展的可能。还有那些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物,也就凭借一两部优秀的作品获了奖,他们都知道创作的常识,也知道怎样写出一些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是获奖之后却很少有拿得出手的力作。很多大学教授对于自己研究的领域了如指掌,但就是在创新方面力度不足,让学生去搞创新,他们自己跑项目,搞公司,赚钱的同时也就丧失了创造力。

那么,学者是否应该保持不竭的创造力?当然应该。只不过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也没有明确的职业操守制约,有的只是政策和制度的鼓励,而鼓励并不能造就一生都在不断创造的学者,也不能培养创造力。毕竟,学者也是人,也需要有钱,需要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于是,学者们就在自己研究领域功成名就之后,或者根本就没有功成名就而只是评上了高级职称也就作罢了,转而经商,谋求更大的财富。而这些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学者涉嫌学术造假,也就被人们所唾弃了。

必须看到,财富不等于创造力,也不能带来什么科学和文学艺术的伟大进展。有人说,没有财富,科学和文学艺术就会失去支撑力量,还怎么发展创造力?其实,财富只是提供人们赖以生活的物质条件和设备,属于物质基础,而创造力是思想层面的形而上的东西,需要人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有必要抛弃常识的影响,实现跨学科思维,然后才会有所发展。而那些专注于形而下的物质财富积累的学者们已经丧失了专业领域的创造力,这在科学领域是很危险的,毕竟科学发展一日千里,只要学者们有些日子不搞研究了,也不看学术著作了,就会大大落伍,一两年下来,也就真的跟不上时代了。更有那学者热衷于做官僚的例子,相对于科学研究来说,一旦为官也就一发不足取,什么科研创造都会被淹没在文山会海之中,科研时间也浪费在各种势力的周旋之中,科研热情也就消耗在迎来送往之中,到哪里寻找创造力呢?

创造力不会光顾空空如也的头脑,需要学者十年如一日地进行本专业的研究,而且始终锲而不舍,心无旁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学者无论他掌握多么多的常识,也终究要落伍,要被时代所抛弃。

刚入门的时候常识是十分有用的,是形成本专业知识架构的基础,等到要搞创造了,就要有跨学科思维,在常识的基础上创新,而真正的创新是要抛弃常识的,但并非不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如此一来,创造力就需要灵感来点燃了,而灵感的获得需要长期进行专业研究,更需要保持不断创新的意识和不竭的努力。

不断创造的学者是伟大的,比起富人和官僚来要更有价值,也更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