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对《百家姓》倍加推崇

2020-11-23 00:00:59 作者: 为什么古人对

在此期间,琅琊王氏名人辈出,能力出众。自西汉至隋唐,琅琊王氏有600余人名垂青史,其中正传62人,中高级以上官员近160人,出任宰相有92人,如王导、王敦等贵胄重臣。在文化领域,有文章流传于世的有73人,其中不乏王羲之、王献之、王戎等文人墨客。东晋初年,该家族达到了声望的巅峰,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

琅琊王氏优秀人才的涌现,和良好的家风密不可分。“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主人公王祥,“笃孝至纯”,享有“孝圣”之誉。他临终前遗训:“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这一“五至”真言成为琅琊王氏一以贯之的家训,至今还具有现实的人文价值。以点带线,点线结合,组成了整个家庭的时代风貌,中华传统文化在家族壮大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小姓氏大融合

《百家姓》有家族和睦,也有民族团结。据《周易·序卦》强调:“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措。”受其影响,姓氏自魏晋至隋唐时,起到“区别贵贱”的作用。如弘农杨氏、琅琊王氏、汝南袁氏、陈郡谢氏、陇西李氏、京兆韦氏等,一门显贵,权势熏天。

随着科举的普及和异族的融合,姓氏失去了原有的等级之分,它变成了宗族谱系中个人承继的符号。《百家姓》中没有纯粹的汉族姓氏,有很多如鲜于、长孙、慕容、拓跋、赫连、尉迟等明显带有少数民族风格的姓氏,彼此和谐共处,相互平等。

据统计,在11969个姓氏中,有1/6源自少数民族。历史上的“夷夏交融, 胡汉互化”的过程,折射出姓氏融会贯通、互为渗透的轨迹。可以说,《百家姓》浓缩了全国56个民族的情感归属,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凝聚力。

明代理学大家吕坤强调:“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百家姓》是一部能够追溯历史的“任意门”,也是一架可以预测未来的“时光机”,每个姓氏既能认祖归宗,心系故土,又是中华大地的民族之根,代代相传。它促进了家庭的团结融洽、推动了民族的文化增值。

作者:计白当黑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满天晓《〈百家姓〉考论》

【2】钱文忠《〈百家姓〉蕴含的文化和文明》

【3】杨易雨《浅谈姓氏文化中的民族凝聚力》

【4】曹涛《姓氏文化的社会功用》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