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中国古代兵书

2020-11-22 23:20:32 作者: 浅说中国古代

1599年版《武经总要》的插图十分精美,是了解古代军事技术的重要资料。

1624年版《筹海图编》书影。在这一页的最上方,读者可以清晰看到“钓鱼屿”的字样。

提起中国古代的兵书,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蕴含着深邃的战略思想,它不仅为我们中国人所重视,也漂洋过海传播到了日本、西方,得到了国外学者与军事爱好者的关注。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末期的齐国人孙武,他曾向吴王阖庐进献兵法十三篇,吴王要求测试孙武的带兵之才,考察他是否只有纸上谈兵的本事。孙武带兵以严明的纪律为先,执行军纪毫不顾及他人情面。他认为:“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带兵之将应首先向兵士申明纪律,申明清楚后,对不能严格执行纪律的兵士,应当予以惩处。

孙武进献的兵法便是今天我们熟知的《孙子兵法》,现存最早的该书注文同样出自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之手,他就是曹操。曹操盛赞《孙子兵法》道:“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着深矣!”1972年考古学者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挖掘出了一批汉代竹简,其中便有《孙子兵法》和失传已久的《孙膑兵法》。先秦称“孙子”者,除孙武外,还有战国时代齐威王的谋士孙膑,他是孙武的后代。田忌赛马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而想出获胜之法的正是孙膑。孙膑也著有兵法,只是失传已久,幸赖考古学者与文献学者的辛勤之功,我们竟能在其失传一千多年之后再次读到《孙膑兵法》。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兵书,其实中国古代的兵书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其他的几种兵书。

提起《黄石公三略》,可能许多读者都会感到陌生,不过黄石公却与另一位我们熟知的人物有关系,这便是汉代的开国功臣张良。司马迁在《史记》中讲述张良的早年经历时提到,有一天,张良走在一座桥上,有一位老者走到张良身旁,将自己的鞋扔到桥下,并对张良说:“小子,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又惊又怒,本想拳脚相加,以其年老而作罢。他将鞋从桥下捡上来,并按照老者的命令,为其穿好了鞋。老者要求他五天后的早晨还在桥上相见。张良五天后到约定地点时,老者已先他而到。老者对他说:“与长者相约,怎么能够晚到呢?”于是他要求张良五天后再来,虽然五天后的鸡鸣时分,张良便起床赴会,老者却还是先于他到达。又过了五天,张良夜半就守候在桥上,老者见之,欣然将一卷兵书送给了他,并说:“十三年后你到济北时,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我。”老者送给张良的兵书是《太公兵法》,张良经过认真研读,成为了刘邦身边杰出的谋士。

也许是因这样一段传奇的存在,后世便有人托黄石公之名创作出了《黄石公三略》,此书在《汉书·艺文志》中不载,而在《隋书·经籍志》中却有记载,文献学家黄永年先生认为此书应是魏晋以后所作的。

《黄石公三略》共三卷,分为上略、中略、下略。它开篇即讲如何做好一个主将:“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败家,失人也。”身为主将,首要的是得民心,唯此,有才之士才会纷至沓来,献计献策。而如何才能得民心呢?《黄石公三略》突出一个“德”字,这也是贯通全文的一条线索。

中国古代的第一部官修兵书诞生在宋代。宋仁宗深恐自己的将领“鲜古今之学”,即对古今战史、战法等不够了解,以致不能克敌制胜、接续前辈的功业,遂命天章阁待制曾公亮、工部侍郎丁亮等人编撰《武经总要》。该书历时五年撰成,书成之后,宋仁宗亲为作序。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