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易水河为线 看燕赵风骨流脉

2020-11-23 13:39:27 作者: 以易水河为线

来源:廊坊云报

廊坊日报讯“冀中平原东西有一条无形的线,它是‘燕赵慷慨悲歌’文化的集中展现带,历史上它从两条河流体现出来。如今,两条河流具有了文化意义,一些历史人物出现在这里,一些重大事件也在此发生。是巧合,还是必然?又有哪些故事发生?”11月21日上午,廊坊文史作家孟德明先生做客市图书馆,讲述《燕赵风骨流脉及其展现——以冀中平原易水河白沟河为线》,为大家揭开种种谜团。

冀中一带的历史版图

孟德明介绍,河北一带的地理位置,古代处于冀州、兖州之地,河流众多。历史上这里由于地处偏远,凄清苍凉,一直是迷离在人们心中的秘境。

孟德明说,有资料考证,冀中平原以东,最晚到东汉时期,黄河从河南沿着太行山东麓大峡谷,在保定的徐水一带折向东,经过冀中平原然后汇入渤海。后来淤积改道,才从河南东流的。

河流多,地势低洼,太行山的水顺河流下,聚集到这里,形成了众多的淀洼与河流。既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也是一条文明形态分界线。

孟德明从时间概念上,将三关一带的从前、当时与未来的发展脉络,梳理出了一条线索:由燕赵交界到宋辽交界,再到今天的雄安新区,以及雄安新区“千年大计”的未来展望。“人们常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冀中平原却在历史上有两次边境经历,这是偶然吗?我以为,表面上看是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其实正是背后的一种文化力量推动的。”

冀中平原,就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碰撞区与融合点。韩愈《送董邵南序》开篇:“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燕赵交界彰显燕赵“豪情文化”

易水河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发源于太行山,流入冀中平原的淀洼,入海。燕国太子丹好养侠客,赵惠文王好养剑客,古老的燕赵文化造就了世代相传的燕赵侠风。

燕赵交界彰显燕赵“豪情文化”:安史之乱、燕王扫北、刘六刘七起义、义和团运动,抗日时期的冀中抗日、雁翎队、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魏大光等。

什么是廊坊耀眼的文化符号?在历史上,廊坊处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结合部,在中华文化长河里独具色彩。两次边关经历:一是燕赵交界,标志是形成了“燕赵豪情文化”;二是宋辽边关,既著名的“三关”,标志是承载了无数“杨家将”的戏曲与传奇故事。

宋辽时期

由冲突到走向交融与融合

孟德明介绍,所谓冲突,是一种寻求和解的冲突。宋辽四十年战争,是两个文明之间的冲突:一方面,南方为解决北方的军事危险;另一方面是北方对于领土主权的索取,同时为了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才有了1005年初的“澶渊盟约”,两相和好,严守契约。

公元914年,耶律阿保机听取汉人韩延徽的谋略,仿照和推行一整套中原制度,进而统一高原各部落,建立了契丹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强大帝国。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显现着他们的意志。

提起契丹的南下侵入,每次只要是契丹人主动挑起的战事,他们首要考虑的就是躲避炎热天气和雨季,好利于战马急行军,利于剑囊不被淋湿,又要避免士兵的灼烤。据史家统计,太祖、太宗两朝时,契丹的军队主动南进中原作战计19次,其中,选择在深秋九月至次年初春三月之间南进中原作战的有16次,占出征数的84%。

由于历史原因,冀中一带的人,常出现同一个地方的人,在两朝为官的现象,正是体现着冲突与融合的特殊时期。比如韩延徽和吕端,同是安次人,却在同一时期分别在大宋和辽国为宰相。

无论是宋,还是辽,都是中华的版图,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民族冲突是暂时的,统一才是发展的方向。

孟德明表示,总而言之,“三关”是历史,也是文化,正是有了这样的文化交融,才使得我们的文化多姿多彩。“三关”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的神秘面纱被解开,我们还要深入开掘,让历史的回声依然响亮,让古人的智慧照亮今天。

“我说三关是秘境源于这一带正是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碰撞、交融之处,这样的结果,必然产生绚烂的文明之花。”孟德明说,赵世瑜先生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他从山西大槐树移民传说的传布与流变中解读出了明朝族群变动对华北地区的影响,他说,“只有你发现历史不是死的和教条化的时候,才能够成为历史学家。”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