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青花,技艺究竟是多么高超呢,一起来看看吧!

2020-11-24 08:07:50 作者: 明代的青花,

明代青花在元代的发展基础上,将其推向了一个高度,令其发展到鼎盛。明代青花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有洪武、永乐、宣德,中期有成化、弘治、正德,晚期为嘉靖、隆庆、万历,各时期的青花不尽相同,其中属早期永宣青花比较突出,可以说代表了明代青花的最高水平,因为永宣青花使用的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绘画。

这种青料发色明艳,色泽深沉浓丽,由于含铁质较多,在瓷胎上作画用料多的地方烧成后往往出现黑蓝色带有锡光的斑点,成为这一时期青花瓷器独具的特点。但永宣青花风格截然不同,永乐的柔美,宣德的雄浑,刚好是一刚一柔;中期的青花都是用国产的平等青绘青花器,这种料呈色灰蓝,色泽淡雅;晚期采用回青料绘制青花,这种钴料烧出后兰中泛紫,幽青可爱。如果从陈设的角度考虑的话,中期成化的青花应该更适合用于花器插花、栽种花木陈设,因为成化的青花虽不及永宣青花的浓艳,但它犹如淡雅的水墨画,例如在明张谦德《瓶花谱》的品瓶就有考证:“贵磁、铜,贱金、银,尚清雅也”。

可见当时用于室内陈设的花器崇尚清雅者。斗彩是成化时期的杰作,在明代就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它的主要成就是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色相结合的新纪元,但从出土资料发现,斗彩在宣德时期就已经相当熟练了,而成化时期更加精致,在明代文献并没有“斗彩”一词,那时无论是釉上之彩,还是青花与釉上诸彩兼有的瓷器,都统称为五彩,“斗彩”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清代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当时记载:“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人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成化斗彩所施的色彩极为鲜明。

有鲜红、油红、鹅黄、杏黄、蜜蜡黄、姜黄、水绿、色绿、孔雀绿、孔雀蓝、葡萄紫、赭紫、奼紫,瓷器的釉上彩一般都有三四种,有的釉上彩颜色达六种以上,但也有用青花双勾轮廓线,线内仅填一种颜色的瓷器,例如成化“斗彩蔓草纹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不管是从传世还是出土的成化斗彩瓷器来看,瓶类器罕见。釉色白中略泛灰,釉上再按青花轮廓线填以淡绿彩,此瓶将一般用作边饰的蔓草纹作为主题纹饰,亦属创新之举。淡描青花与单一的淡绿色彩搭配,显得格外清新雅致。“斗彩蔓草纹瓶”与《红楼梦图咏-晴雯》中长桌上摆放的瓶器纹饰与器型相似,但从中可以观察到此瓶器内并未插花。

说明此种瓶器应该是观赏类的花瓶。其它装饰,明代陶瓷花器的装饰除了纹饰装饰和釉彩装饰外,还有其它装饰,比如通过捏、雕、印、刻的肌理装饰,多种装饰技法相结合的综合装饰等。肌理装饰就是陶瓷器皿在上釉和烧成之前于坯体上进行装饰,其实就是坯的装饰。这种方法从原始陶器出现时就开始被采用了。它是一种最古老的装饰技法。它的技法主要是雕、印.刻、划等。这些技法运用得当可以产生极为丰富的装饰效果。肌理装饰发展到明代更是丰富,许多陶瓷花器都运用了此技法进行装饰,青釉刻花瓶、青釉划花长颈瓶、青釉印花海棠口瓶、青釉镂空缠枝花卉纹梅瓶,这种装饰技法的使用。

促使此瓶不适用于插花,仅限于观赏,所以属于观赏类花器。它们的肌理装饰分别用了刻、划、印、雕镂的技法,釉色青翠丰润,釉面光泽度强,温润如玉,非常适合文人书斋的陈设。综合装饰技法是将纹饰、釉彩、肌理各种装饰集于一身的装饰,此种装饰技法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明代最典型的应该是万历年间的五彩镂空云凤纹瓶,这件镂空云凤纹瓶不仅成功地运用了五彩装饰,而且以熟练的镂雕技艺,给人以巧夺天工之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