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是明朝开国元勋,作战勇猛,军中称为“常十万”。就在1369年,也就是洪武二年,常遇春北伐中原,从开平率师南归时,暴病而亡,年仅40岁。
常遇春英年而逝,让人唏嘘不已。常年征战沙场的将军怎么会突然得病呢?要知道,当时常遇春平元凯旋,俘获“元军万人、车万辆、马三千、牛五万”。然而,在途经柳河川时,常遇春却突然染病。
当时正值7月份,天气炎热,加之又在柳河川。柳河川就是河北宣化县北盘常河,昼夜温差很大。人们推断,常遇春多半是得了“卸甲风”。
可以想象,常遇春白天穿着沉重的盔甲挥汗前行,到了柳河川,已是晚上,天气变凉,便急忙褪去甲衣,噩梦由此开始……
很多人会说,不就是脱去衣服,感染风寒吗?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脱去衣服,人未必就能感染风寒。其次,人在大量排汗的情况下,如果吹风受凉,多半是要患病的。关于这种病,古人称之为“中风”。当然,此中风并不是现在所说的中风,而是感受风邪所致。一般有两个后果,一是人体出汗发热,血管扩张,遇到冷风,血管壁骤然收缩,导致破裂产生脑梗;二是由于寒冷的刺激,腰背部肌肉血管收缩,导致缺血,形成纤维织炎,最终诱发纤维样组织病变。
无论哪种,若不及时医治,都会要人命的。古代的盔甲,材质不已,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容易起热、焐人。如先秦时期的皮甲,战后以后的铁甲,以及皮铁结合的铠甲。常遇春所在的明朝,铠甲除了有外层的铜铁甲片,往往是有内衬的。这内衬要么用牛皮做成,要么是棉花制造。穿上盔甲就会大汗淋漓,更何况是7月热天,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外感风寒。
人们给这种病起了一个极为形象的名字叫“卸甲风”。一切都从卸甲吹风开始。
“卸甲风”看不见摸不着,杀人于无形。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常遇春并不是死于“卸甲风”的第一人。
战国时魏国的贵族魏王豹,在楚汉之争中飘忽不定。起初被项羽封为西魏王,后来又以国追随刘邦。刘邦遇到挫后,魏王豹又与楚约和,反叛汉王。左丞相韩信前来攻打,魏王豹连战三天后,回到帐中,受“卸甲风”阵亡。当然,这只是地方志中的说法。民国《无棣县志》有载,“汉魏王豹墓,城北七里。相传韩信由燕伐齐到此,豹迎战三百回合,中卸甲风阵亡,信令将士撮土筑此墓。”
在“十三太保”故事里,也有李存孝得了“卸甲风”,其实就是重感冒。他以重病之身,只用了10个回合,就将排名第三的高思继活活生擒。这显然有戏说的成分,不过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古代将领,战斗后卸甲感染风寒,那是常事。
中医常说,“功后一身汗,避风如避箭”。大汗后,感染风寒,虽然未必会要人命,但也一定要注意。正确的做法是,出汗后,不要解衣,等自然干后,再脱衣吹凉吧!欲速则不达,把握好度才会被“卸甲风”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