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春秋时期其他国家都称公,如齐桓公,而楚国称王,如楚庄王?

2020-11-24 10:26:12 作者: 为何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称王发生在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周天子的存在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比如公元前334年的徐州相王,魏惠王和齐威王互相称王,而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两年后,五国相王等,这个时期,中原各诸侯国纷纷称王,已经与春秋时期大为不同。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都不存在称王的情况,但这仅仅说的是中原各诸侯国,而没有算上中原之外的诸侯国以及部落,说起来,以蛮夷自居的楚国,其称王的时间要远远早于其他诸侯国,甚至早在西周时期,楚国就已经开始称王,楚国称王的时间几乎贯穿了整个春秋战国时期。

在我们通常的概念中,楚国一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春秋时期曾和晋国展开了百年争霸史,在战国时期又是七雄之一,而且秦末时期还是起兵反秦的主力军,更是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名言流传。

但其实,最开始的楚国是很弱的,楚国的先祖鬻熊曾参与周灭商之战,因此他的曾孙熊绎在周成王时期被封在了楚蛮,但仅仅是“子男之田”,不过方五十里,即便是这点地,也还需要自己去夺,因此楚国在丹阳一带与百越争夺土地,筚路蓝缕,重要在丹阳站稳脚跟,但是对于周天子和中原各诸侯国来说,楚国是蛮夷,是在华夏之外的,因此很被歧视。

而楚国却在这样的情况下做了一件惊人的事情,楚国国君到了熊渠的时候,这位国君看到逐渐衰落的周王室,以及不断强大的自己,于是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然后,他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封了王,“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这三个儿子被分封在不同的地方,就如同周天子分封诸侯一样。熊渠的举动无疑是直接对周王室进行了宣战。

即便是宣战,熊渠也丝毫不惧,楚国在一步步强盛起来,而周夷王却没有时间、能力、精力去管楚国的逾距,而且楚国地处南蛮之地,附近又是百越之地,周王室还是很忌惮的,毕竟早在一年前,周昭王南征不还的惨痛教训让周王室对南蛮之地充满恐惧。

但是周夷王去世之后,周厉王即位,熊渠却“去王号”来躲避暴虐好武的周厉王的攻伐,这是楚国在西周时期的短暂称王,之后的近两百年间里,周王室越来越弱,楚国越来越强,但是楚国一直不曾僭越称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楚武王时期。

公元前741年,熊通杀死侄子即位,是为楚武王,雄心勃勃的楚武王继位后开疆扩土,想要将楚国的疆域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公元前706年,楚武王领兵攻打随国,随国国君觉得十分冤枉,就对楚武王说:“我没有罪,你为什么要攻打为?”

楚武王说:“我蛮夷也。……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楚武王的意思是让随国国君替自己给周天子要个高点的尊号,当时的周桓王还是一个热血天子,对郑庄公尚且不愿意退让,又怎么会向一个蛮夷之国退让呢?所以周桓王断然拒绝了楚武王的请求。

随国国君将周桓王的意思告诉了楚武王,楚武王很生气,一气之下就自作主张了,自己就称了王,从此,楚国正式称王,不管周天子同不同意,也不管中原各诸侯国承不承认,总之,楚国就是称王了,楚国不仅要称王,还要北上问鼎中原,春秋时期与晋国展开了百年争霸史。

楚国之所以能够强大起来,正是因为一代代楚子带领楚国人民筚路蓝缕,并且没有被周朝的礼乐所束缚。虽然楚国在春秋初期就已经称王,但是在春秋时期,却没有几个诸侯国会效仿楚国,因为在那一时期,周天子的权威虽然一落千丈,但到底在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还是有一定的话语权,即便这话语权很小,但是春秋时期的那些大的诸侯国,已经意识到了“尊王攘夷”能够让自己迅速发展起来,并且争得霸主地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