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封与郡县的抉择中,刘邦为何选择郡国并行制

2020-11-24 12:07:45 作者: 在分封与郡县

导语:"晁错抱远策,为君纳良规。削彼诸侯权,永用得所宜。"

此诗出自吴筠的《览古》,作者缅怀晁错,本为君主献上削藩之策,虽被采用,却引发七国之乱。晁错万般无奈下,被汉景帝拉出去当了这场叛乱的替罪羊,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试问,削藩之策对错与否。事实上,它是一个良策,却未能利用得当。

自汉高祖刘邦分封刘姓诸侯以来,诸侯势力不断扩大,至诸吕之乱时达到顶峰。之后汉文帝即位,多采取拉拢政策,手段温和,未对诸侯进行实质性打压。汉景帝时期,诸侯国已出现尾大不掉的危害,削藩迫在眉急。

晁错主张削藩,并将其推向全国,引起诸侯反抗,最终七国之乱爆发。削藩只是七国之乱的导火索,若论其根源,这就要归咎为刘邦为汉王朝制定的郡国并行制度。

晁错向汉景帝提议削藩

郡国并行制度是指,在中央政府管辖区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在函谷关以东分封刘姓诸侯,建立封国,以此来保护中央王朝。郡国并行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选用了已经落后的分封制,并为七国之乱埋下隐患。那刘邦为何还要坚持分封制呢?

秦朝灭亡后,项羽将天下土地分给伐秦的各路诸侯,并封他们为王,自己回到彭城建都,自称西楚霸王。由于项羽在分封土地时的错误安排,齐地、赵地率先起兵自立,而刘邦也趁乱夺取关中之地,准备一统天下,楚汉战争正式爆发。

起初,刘邦联合各路诸侯,号称五十六万大军,向彭城发动进攻。可刘邦的数十万大军却在项羽的几千精骑下溃不成军,刘邦仓皇出逃,退出荥阳。此次失败对刘邦的打击很大,他只能退而求其次。

刘邦觉得仅仅凭借这么草率的诸侯联军,完全不能够与项羽相抗。他想出了另一种策略:谁愿意帮我击败项羽,我愿意把函谷关以东的地方分封出去。如此一来,英布、彭越等人纷纷投靠刘邦,刘邦也遵守承诺,封其为王。

影视剧照:刘邦

刘邦分封这些异姓诸侯王的本意,不过是想找同盟能够更快的击败项羽。确实,刘邦通过此种策略,只花了三、四年就把项羽逼得乌江自刎。这种分封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却是刘邦万般无奈下的选择。

刘邦当时鉴于异姓诸侯王的势力过于强大,又碍于战争初期定下的承诺,在汉朝建立之初,只能被迫分封异姓诸侯王。不过这都只是权宜之计,刘邦很早就有铲除他们的想法。

楚汉战争期间,这些异姓诸侯王经常以军队相威胁,若是刘邦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不出兵。迫于天下未定的形势,刘邦只能大度的满足他们的需求。

异姓诸侯王尚不服刘邦统治,就更不会听继任者刘盈的安排。刘邦深知异姓王随时都有可能造反,会对大汉江山构成危害,所以汉朝初建,他就急忙收收拾了这帮异姓诸侯王。

吕后诛杀韩信

在刘邦称帝第二年,他就解决掉了威胁最大的韩信,将其贬为淮阴侯。而其他异姓诸侯王,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相继谋反,最终都被刘邦诛杀。如此一来,汉初分封的七个异姓诸侯王都被刘邦铲除殆尽,威胁不再。

异姓诸侯王铲除后,刘邦开始忧愁以何种制度管辖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首先,周朝灭亡的教训摆在那,刘邦也深知异姓诸侯的危害,他肯定不会再次分封功臣武将为诸侯了。难道是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吗?

同时,秦亡的教训也在眼前。秦始皇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是好,中央的权力得到集中,但一旦权臣掌权,便会导致皇权旁落。而且无分封,导致地方上没有压制,易产生起义。

再者,秦汉时期生产力实在有限,完全无法将全国所有土地都牢牢掌控在中央。国家对地方上的管控不够,也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

西汉前期形势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