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九年和通泊一战,清军惨败而归,傅尔丹有勇无谋还是立功心切

2020-11-24 12:54:25 作者: 雍正九年和通

说起和通泊之战,属于大清朝在西北边疆战事的系列战争之一。康熙在平定了三藩、统一了台湾之后,把战略重点转移到了北方。1689年,大清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使东北边疆安定下来。在西北边疆的准噶尔则成为大清统一中国的最大障碍。

准噶尔,明朝时称为瓦剌,入清后称为准噶尔。当时的准噶尔势力强大,占地辽阔,以伊利为中心,雄据天山北部,又征服了天山南部的回部,基本控制着青海、西藏、哈萨克一带的局势,并且打算入侵喀尔喀(外蒙),图谋着呼伦贝尔,直逼乌兰布通,对北京造成威胁。

因此,清朝不除此患统治不能稳定,为此,清朝的三代皇帝,从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与准噶尔进行了长达70年的战争。此战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690年--1697年,康熙帝几次亲征打得正是准噶尔的噶尔丹,虽然清军大获全胜,将漠北蒙古纳入版图,建立了对外蒙地区的统治。但是损耗也巨大,此后无力远征伊犁,双方停战20年。

第二阶段:

1716年--1735年前后,此时准噶尔由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执掌,他大举入侵西藏,杀死了拉藏汗,和硕特汗国就此灭亡。康熙派兵援藏,收复了西藏和青海地区,将策妄阿拉布坦赶回了新疆新区。

1725年,雍正时期,准噶尔的继任者是策妄阿拉布坦的儿子噶尔丹策零,他又向清朝发起了挑战。发生在1731年的和通泊之战,就是其中的一战,双方在这一阶段互有胜负,打到精疲力竭,之后协议又停战20年。

第三个阶段:

时光一转,到了乾隆时代。1755年,准噶尔发生内讧,清廷出师,远征天山北路,攻克伊犁,俘获准噶尔汗达瓦齐。中途几经已降清朝的阿睦尔撒纳搅局,均被清兵平判。1757年,阿睦尔撒纳客死俄罗斯。至此,清朝结束了长达70年的平定准噶尔之战。

时间:1731年

地点:和通泊地区

掌权者:雍正 VS 噶尔丹·策零

主战人物:傅尔丹 VS 噶尔丹·策零

兵力对比:1:3

战争经过:

1、交战前的战略战术和军事冲突

1729年年底,为便于处理西北军务,雍正帝成立了军机处,任命怡亲王胤祥、大学士张廷玉等主持军机日常工作。自此,雍正帝与噶尔丹的王者对决拉开大幕。

驻守西北边疆的大清统帅有两位,分别是北路军统帅傅尔丹,设营于乌里雅苏台南的察罕叟尔。另一路就是西路军统帅岳钟琪。1730年,傅尔丹向雍正呈报了自己的作战计划。其中心内容是:以八千兵力分成四路,各路两千,分别部署在布尔干、布鲁尔、库列图岭和奇兰河,穿越阿尔泰山后,与西路军汇合,直捣噶尔丹老巢。

但是这样大规模的调兵迁将,动静太大,没多久消息便传到了噶尔丹·策零耳朵里。同年秋,雍正决定暂停以上原定计划行动,召回西、北两路军大帅,打算重新制定作战计划。

这一停就是一年,一年的时间足以让噶尔丹也做足了应战计划,不仅如此,他还来了个先发制人,自1730年十月开始,清西路军在巴尔库尔、青海噶斯口岸各处都遭到了准噶尔军的袭击。十二月更是损失惨重,准噶尔军使出自己惯用的盗马战术,一举洗劫了清西路军的科舍图岭牧场,截获牲畜12万多,歼灭清军三千多人。

噶尔丹的盗马洗劫大大助长了准噶尔军的势气,之后他们一路骚扰了多处清军驻扎地,虽最终被清军击退,但西路军的人员和物资损失惨重已成事实。

统帅岳钟琪

战报传至雍正处,为了遏制准噶尔的盗马术,新的战略部署出炉了,简单八个字:步步为营,筑城进逼。意思就是西、北路军在袭扰准噶尔军的同时,各自在作战区域内修建三座大城,并配备城防设施,周边还要求部署卫星城和炮台。这样的大规模筑城,从战略上讲是对的,但是修筑成本相当高。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