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我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其中一共出现过四百余位皇帝,他们虽然有着身为天下至尊的共同点,但是在登基时面对的局面却不能同日而语。有的皇帝临危受命,直接面对乱局,稍有不慎就将万劫不复,而有的皇帝却继承盛世,起手之际就抓了一把好牌,可以任意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上图——汉武帝像
西汉的第七位皇帝汉武帝刘彻,堪称是大福大报的典范,他不仅继位时年富力强,志向远大,更是完美继承了祖父和父亲共同打造的文景之治的全部成果,手中握有三大优势,令无数帝王望尘莫及。
武帝的第一大优势,就是他不需要为财政收入烦恼,汉朝社会被黄老之术滋养了数十年,已经沉淀了大量财富:
上图——汉文帝像
在文帝和景帝时期,由于战乱相对较少(对比武帝经常大军出塞作战,文景二帝都不爱主动挑起战争,治内所发生的战争都是被动战争),所以百姓可以将绝大多数的精力投入到生产之中。
得益于这四十年间,整个汉朝没有出现大型的灾疫,所以百姓的收成十分喜人,农业收入大幅增加,随后在秦朝被大力遏制的商业也开始抬头,进一步促进了物资的交互,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让财富流通更加顺畅。因此百姓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外,有机会积累一定数量的财富。
上图——汉景帝像
同时,由于黄老之术的广泛应用,汉朝社会形成了轻政府重民生的氛围,最典型的例子是税赋和徭役大幅度降低,百姓们的钱财不需要被拿去戍边和建设,宝贵的人力资源也从训练和战争中被省出来。这种对生产环境和劳动力的优化举措,和上文中的生产热情形成了良性循环,在农耕文明强大生产力的加成下,令汉朝百姓享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富裕生活。
正是因为如此大规模的财富藏在民间,才能使得汉武帝后来用盐铁税从整个社会中抽血时,百姓仍然能扛得住巨大的压力,为跨越千里的铁骑和后勤部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武帝的第二大优势,是百姓对汉朝十分认可,就算偶尔会出现一些负面明显,他们都可以用脚投票,继续认可汉朝的统治。
这种局面并非通过强迫形成,而是百姓主观选择的必然结果,后者比起前者,会让百姓能够凝练出对汉朝更加浓厚的归属感:
自古以来,战争就是导致百姓背井离乡的第一推手。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原地区就是打打打,秦末时期也是打打打,汉高祖执政时也是打打打。频繁的战争必然导致大量百姓丧生,为了补充兵源,战场之外的百姓也得被大量征调入部队。
上图——汉朝前期疆域
无辜的百姓为了在战火中存活,只能尽量避开战争中心,不停地迁徙流离,寻找安全的地方居住,这也使得国家这个概念在他们心中无法占据重要的地位。
而到了武帝时期,由于文景之治的四十余年中,整个汉朝基本没有大型战争,所以百姓得以在家园安居乐业,至于仅有的如七国之乱和匈奴犯边所造成的灾祸,也基本可以由在编的正规军应付。
长久以往,这种情况和过往的战火纷飞造成了鲜明对比,百姓感受到和平带来的美好和富足,自然对缔造这一事实的汉政权十分认可,哪怕后来的武帝频繁对外征战,都没有打破这种归属感。
上图——汉武帝画像
武帝的第三大优势,来自于到了他执政的时代,所有诸侯的威胁都已然消除,政局稳定性十分牢固。
在之前的文景之治中,两位先皇对削藩之事的态度既然不同,不过他们都认识到了这种举措的必然性。就拿吴王刘濞来举例,由于其子被刘启打死,文帝一度对此表达了歉意,并且不去追究刘濞的非礼行为。不过这位堪称仁慈的帝王仍然采取了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割地定制思想,坚持以一种怀柔手段的手段去处理问题,这也体现了他削藩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