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王朝,铁骑下的“驸马之国”

2020-11-24 19:16:28 作者: 高丽王朝,铁

此时的忽必烈,正打算回去与幼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见到前来觐见的高丽世子,大喜过望—他的汗位之争尚有诸多变数,高丽世子的觐见无异于承认了他蒙古大汗的地位。忽必烈高兴地对部下说:“高丽万里之国,唐太宗亲征而不能服。今世子自来此,天意也。”

毫无疑问,这次觐见给忽必烈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对于扭转蒙古与高丽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不久,高丽王去世,在忽必烈的支持下,王倎回国即位,即高丽元宗。

后来,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采用汉制称帝,建国号为大元,以大都为首都。为了巩固高丽王室的地位,元宗又派世子王谌入元为质,并多次向元朝请求联姻。

在高丽做好援助元朝攻打日本的准备工作后,1274年,忽必烈以亲生女儿忽都鲁揭里迷失(后封齐国公主)下嫁王谌。在高丽元宗去世后,元廷授予王谌“驸马高丽国王”的称号,让其归国即位,是为忠烈王。

忠烈王之后,元朝皇帝或亲王之女嫁与高丽国王,成为了一种例制。除忠穆王和忠定王在位时过于年幼之外,历任高丽国王都是元朝的驸马,忠肃王甚至前后迎娶了三位蒙古公主为妻。

按照约定,蒙古公主入嫁即被册封正宫王后,享有诸多特权,所生的儿子优先被立为世子。此外,高丽王位继承人需要送入元朝以蒙古人的方式长大成人后,方可归国。因此,后世近百年内的几代高丽王都深受蒙古及汉文化影响,以至出现了深谙儒家经典、情愿滞留元朝不愿回国的忠宣王,还有嗜好弓马、喜爱出猎、举止行为皆蒙古礼仪的忠惠王这样的高丽君主。

可以想见,在这种政治联姻中大多很难有真正的爱情存在。据记载,齐国公主出嫁时才16岁,而忠烈王已39岁,公主经常对其张口就骂,乃至棍棒相加,而忠烈王对公主却丝毫不敢得罪,只能暗自垂泪。

当然,忍让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自从忠烈王与公主成婚后,原本对他蛮横无理的元朝使臣,开始变得彬彬有礼起来。忽必烈也欣然允诺了废除达鲁花赤监国的请求,还送还了侵占的两处领土。

为了表示对元朝的敬意,原本与中原汉族服式一致的高丽王室开始效仿蒙古。忠烈王的胡服发辫,曾令高丽百姓痛心不已。他后来还下令全高丽的服式都依照蒙古式样制作,以至于忽必烈闻讯后都十分惊讶:自己好像没有下过这样的命令。

通过联姻关系,元朝达到了控制高丽的目的,高丽也借助驸马王的身份保持了自己的主权。同时,高丽的影响也得以扩大,就连遥远的伊利汗国都知道大元有一个高丽驸马王。要知道,蒙古帝国军力所向披靡,与其他国家交往中从未见过下嫁公主的先例。

“舅甥之好”的交流

在两国姻亲关系进入稳定期后,这种“舅甥之好”环境下的两国交流也日益频繁起来。除了蒙古文化对高丽社会的影响,高丽文化在元朝的影响也日益扩大起来。这与高丽向元朝大量进献女子这一不甚光彩又充满无奈的现象有关。

在当时的蒙古社会中,高丽女子美名远扬,她们容貌秀丽,能歌善舞,充满异域风情,又性情柔顺,能吃苦耐劳。当然,这种印象的形成,也与最初高丽进贡的女子多为精挑细选有关。久而久之,整个元朝社会形成了对高丽女子的大量需求。上层贵族需要高丽女奴作为婢妾,下层士兵需要高丽女子进行安抚。

由此一来,高丽的贡女压力逐渐加大。1307年,高丽王廷下令,全国13岁至16岁的女子不得擅自出嫁,优先供元朝挑选。从1275年起的60多年里,高丽向元朝进献宗室女、贵族之女乃至贫民之女,仅正史记载就有50多次。

随着入元女子的增多,高丽文化在元代社会逐渐占有一席之地,高丽的衣冠服饰、音乐歌舞盛极一时。元朝末年,高丽女子在宫廷中的地位达到了顶峰,“宮中给事使令,大半为高丽女”。元顺帝时高丽女子奇氏得宠,最终成为正宫皇后。她为人聪慧狡诈,两个儿子先后成为北元皇帝,在元朝与高丽政坛影响颇大。

在民间,高丽语也开始流行,有诗云:“女儿未始会穿针,将去高丽学语音。教得新番鹧鸪曲,一声准拟直千金。”明朝第一任皇帝朱元璋也有高丽妃,相传明成祖朱棣的生母可能就是一位高丽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