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身为一名科学狂热者,为何没有带领中国走向现代化?

2020-11-24 20:59:21 作者: 康熙皇帝:身

具体做法是,从天花患者的痘痘里取一些液体,种植到健康人身上,这个健康人就能获得抗体。可以用西方的临床实验,来检测人痘接种是否安全。

听完建议后,康熙在宫里重金悬赏,招募了30名宫女志愿者,这些女子年龄都在16岁以下,身体健康。洪若翰用针筒给她们接种,一个月后,有4人不幸染上天花身亡,其他26人活了下来。这26人和天花病人放在一起后,有4人感染并治愈,其他人对天花产生了免疫。

眼见实验比较顺利,康熙又分几次,招募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人员,进行疫苗接种,最终取得成功。接着,康熙和他的继任者们,把种痘疫苗法推广到了民间,拯救了万千百姓的生命。从此以后,中华大地上再也没有受过天花病毒的侵扰。

在农业领域,康熙同样有天赋。他在丰泽园的稻田中,发现了一棵稻谷,比其他稻谷都高,已经成熟。于是把这株早熟的稻穗收藏下来,决定第二年再种。

到了第二年,发现还是比其他稻谷早熟,于是将它作种,再栽种,再选种。这样反复试验后,培育出了一个新的稻种,被命名为“御稻种”。它产出来的米,叫做“御稻米”,清香味美。

而后,康熙扩大了试种范围,在北京、承德地区进行培育。又经过几十年,康熙选定苏州,作为推广御稻米的地点。在江南推广了八年以后,康熙下了一道谕旨:将御稻米提供给老百姓,教授他们播种方法。至此,康熙在水稻育种和推广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04 三大科学项目

康熙晚年,亲自组织了三大科学项目。第一个是测绘《皇舆全览图》。

1689年,在中俄东北边境问题谈判时,需要地图。康熙发现中国传统的地图绘制方法,不如西方先进,下决心重新绘制全国地图。于是在1708年,康熙组织各方面的中外专家,前往各省实地勘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大地测量。

人们跨越了东南西北,跑遍了关内的15个省、关外的满洲、西藏,先是采用西方的经纬图法、三角测量法,绘制了分省地图。然后再将各省份的图,由人总成编绘,通过梯形投影法、以1∶140万比例尺,绘成了一幅全国地图。

这项浩大的工程,前前后后花了10年的时间,绘制出的中国地图《皇舆全览图》,成为了当时世界地理学的最高成就,还证实了牛顿关于地球是椭圆形的理论,西方学者评价它“比所有欧洲地图都要精确”。从清朝一直到民国初年,国内外各种版本的中国地图,都源于此图。

第二个是创建算学馆。康熙那个年代,欧洲很多国家都开始建立皇家科学院。康熙听说了以后,很是羡慕,也想在自己宫廷里建立皇家科学院。1713年,他将这一想法付诸实施。

康熙选择在畅春园蒙养斋创建了算学馆,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科学人才。他从八旗世家子弟里面,召集来300多个年轻人,经过考试选拔,最终有72人到算学馆里学习深造。

算学馆的老师,都是西方传教士,他们向学生们讲授西方的测量、天文和数学知识。并且仿效法国科学院,开展科学观测活动。这里成了数学家的摇篮,数学大咖明安图、梅瑴成,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后来,法国传教士直接称其为“中国科学院”。

第三个是编纂《律历渊源》。从1713年开始,康熙下令由三皇子胤祉牵头,汇集了各个领域的人才,在蒙养斋算学馆进行编纂工作。

康熙不在乎别人懂不懂,只顾展示自己的博学,并且总想着留一手,实现知识垄断。因为他开始意识到,这种科学新思想,威胁到了满清王朝的统治。

他请人将法国的《人体解剖学》译成满、汉两文,临近印刷出版时,却选择放弃,最后深藏宫中自我欣赏。传教士安多翻译代数学著作时,康熙特意叮嘱他,翻译好了不要向任何人透露。1715年,康熙更是下旨,禁止在科举考试中出现与天文历法有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