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对曹魏发动大规模进攻,揭开了北伐中原的序幕。从第四次北伐开始,诸葛亮所面对的敌方主将,换成了魏国名将司马懿。在此前,司马懿曾大破孟达,击溃吴国诸葛瑾,为魏国立下了奇功。
一开始,司马懿对击败诸葛亮自信满满,他曾对魏明帝曹叡夸口:“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然而真到了战场上,司马懿却屡次在诸葛亮面前吃瘪,先是在卤城之战中损失甲首三千,以后又折了“副国防部长”张郃,可谓大败亏输。诸葛亮逝世后,司马懿再无之前的狂傲,而是虚心地观察诸葛亮遗留的营寨,感叹道:“天下奇才也!”
对于这个自己曾经看不起的对手,司马懿竟转而夸他奇才。很显然,在司马懿眼中,自己的军事才能是不如诸葛亮的。那么作为当世名将的司马懿,为何打不过诸葛亮呢?诸葛亮到底有什么秘诀?
1977年,四川省博物院王家祐先生在四川昭觉县西南四开乡日历村氐坡的一座山上,发现了一座古老的军营。根据史书记载与分布周边的军事作用望哨台和出土文物,王家祐先生基本确定,此处就是诸葛亮南征时的指挥中心,并将之命名为“蜀汉军屯遗址”。
首先从史书记载来看。建兴三年,诸葛亮曾亲自带兵南征,讨伐孟获等叛党。根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建兴三年春,亮南征。由水路自安上入越嶲⋯⋯高定元自旄牛、定笮、卑水多为垒守。亮欲俟定元军众集合,并讨之,军卑水。”
此处简明的指出诸葛亮南征的进军路线是从水路自安上入越嶲,之后把部队驻扎在卑水。根据学者方国瑜先生考证,卑水即今天昭觉县竹核乡一带因为他们认定的卑水县位置正处于“亮南征,由水路自安上入越雟”的必经途中,符合文献《华阳国志》的记载。
其次,从出土文物看。1986年,学者们在距军屯遗址东南300米陡坡上发现了17枚铜印。从印文“军假司马”、“军司马印”、“军假侯印”得知,这些铜印全部是军队所用的印章。关于这些军队印章的时代,俄比所长认为将17枚印之时代定为三国蜀汉军印。
除此之外,学者们还发现了一座汉式殿堂以及多个望哨台或烽火台。在这些军事建筑附近,还挖掘出大量铜铁箭簇、铜弩机残件、铁锄口沿等兵器零件。很显然,这处遗址并非临时性建筑,而是永久性的军营。
从这座军营的结构来看,能很明显地看出诸葛亮的军事特色,那就是严谨、滴水不漏。从地理态势来看,诸葛亮对这座军营的选址并非心血来潮。
首先,该遗址地处大凉山腹地,属于山区丘陵地形,海拔约在2100~2200米左右,位于东汉以来安上通往邛都的大道侧,是通向越雟郡的咽喉要地。在这里驻军,能直接遏住南中的叛军的咽喉。
其次,在该遗址附近,发现了两条道路,一条长约330厘米,宽度在200~250厘米;一条长约870厘米,宽度在120~180厘米。道路直通庭院、望哨台,应是相互间传递军事情报和及时通报敌情的快速通道。道路中间铺有石块,它可以承载相当体量重物压力。很显然,诸葛亮通过这条道路,能够有效为南征各部队间转运军需物资、后勤补养所需而铺设。而这也符合诸葛亮重视后勤保障的特点。
再次,从军营布局来看,蜀军的防守可谓滴水不漏。学者们发现,由坡顶向下阶梯分布着的三层共十余处望哨台。若普通将领,为了观察、瞭望敌情,修筑两三个哨台足矣,但诸葛亮却修了十多个。这些望哨台位于高台之上,视野开阔,之间的距离均处在弓弩的射程之内,可以形成交叉火力。即使十万大军来攻,也可以保证不被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