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是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他对于理学的贡献比起宋代朱熹来说也不遑多让。或许也是因为王守仁的阳明心学,明朝在儒学理学的造诣上能够和宋代媲美。
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的进士,可他的仕途却并没有一帆风顺。弘治一朝历任刑部和兵部主事,到了正德朝却因为得罪刘瑾被贬,最终流落地方。
其实探究王守仁的为官生涯,他在地方上平乱的功绩都大于在政治中央为官的政绩。或许他更适合当一个军事家。如果只是这样,那王守仁的名气也不至于像今天那么大了,或许也就是被贬地方让他有了专心做学问的时间。
王守仁对于儒学或者说理学始终是有着独到的见解的。之前也说过理学是包含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两种思想。两者不同的就是对于理的看法。
宋代开始儒学就受到了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其中阴阳五行八卦等等都开始流行,求道和求知也是儒家中的内容了,王守仁吸取了很多道教思想于是对于陆九渊的心学颇为赞同。
阳明心学中关于道教,关于天人合一的内容非常多。所以这样一个追求自然的学派当然反对朱熹的事必格物,追求至理,追求天理的理学纲要。
王阳明用了陆九渊的心即理说法,将内心、良知和理画了等号。既然内心是理,所以行为就是体现内心的,也就是知行合一的说法。
王阳明是道学和儒学的集大成者还有一个证据,有一个很出名的词语内圣外王,在阳明心学里有着反复的论证,其实他的含义是内心是圣人则外在行使王道。完全符合知行合一的逻辑。但这里要指出,这个词语出自《庄子》。
这样一来关于王阳明心学的底子也就打成了,他的心学比起朱熹的理学在理政上更有益处,因为不那么“循规蹈矩”,所以政治上也就没那么死板。后来心学也因为传人的关系被各种理解,也流传甚广,在明朝后期都有很强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