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僧都是僧,意境各不同

2020-11-26 08:03:33 作者: 四僧都是僧,

原标题:四僧都是僧,意境各不同

来源 坦腹斋

石涛之画,奇肆超逸;朱耷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

◆ ◆ ◆ ◆ ◆

一部中国绘画的历史画卷,实际上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华民族审美心灵发展史。不同时代人的审美心理不同,绘画风格自然也各异。 “清初四僧”就有其不同于别人的独特艺术风格,是清初众多在艺术个性鲜明画家中的突出者。“四僧”指的是朱耷、石涛、髡残、弘仁四位遁迹空门的画家。他们都是由明入清的遗民画家,绘画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与当时占据画坛的正统画风大异其趣。

八大山人:墨点无多泪点多

朱耷(别号八大山人,约1624—1705年),朱耷,原名统銮,字雪个,号八大山人。又有传綮、刃庵、个山、人屋、驴屋等名号。生于明天启六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朱耷是明宗室宁王朱权之后。明亡以后出家,先当和尚,后来又作了道士。他寄情于书画,艺术成就极高,是著名的遗民书画家,其画对后世影响巨大。

朱耷性格孤傲耿介,行事怪僻,常藉诗文书画发泄内心郁闷。绘画大多缘物抒情,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想法,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如画鱼、鸟,做“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后于其门署一“哑”字,不复于人语。 他的画笔墨凝炼,风格冷逸。所画之鸟以白眼看人,颇具寓意。“八大山人”四字连缀书写,就好象是“哭之”、“笑之”,均有深意。

八大山人的画,在当时影响并不大,传其法者仅牛石慧、万个等人,但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期的“海派”及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莫不受其熏陶。《画征录》说: “八大山人有仙才,隐于书画,书法有晋唐风格。”《大瓢偶笔》谓:“八大山人虽指不甚实,而锋中肘悬,有钟王气。”也有人以“怪伟”称之。

弘仁:归黄山而益

在“四僧”中,只有弘仁于出家之前有画迹可寻。他最早的作品有明崇祯七年(1634)创作的《秋山幽居图》扇和明崇祯十二年(1639)创作的《冈陵图》卷,署款均为“江韬”。《冈陵图》共由5位新安画家创作,各自独立成幅。弘仁之作笔法结构参用倪瓒、黄公望,秀逸可爱。其时,弘仁于5人中年龄最小,只有30岁,由于他画得过分认真,运笔略显拘谨文弱。

溪山寂静 1659年

弘仁性格沉静坚忍,当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明亡后遁迹名山,诗画寄兴,眷怀故国,有许多题画唱和诗坦露他这方面的思想。他的绘画初学黄公望,晚法倪瓒,尤其对倪瓒的作品情有独钟。国破家亡的影响与弘仁坚贞的个性固然是其偏爱倪瓒作品的主要原因,此外,也与具体的地域背景有密切关系。

秋江幽居

明代后期,倪瓒的声誉越来越高,人们争相购置其作品,以自标清逸。徽商兴起,将倪瓒作品带回家乡,促成了安徽地区对倪瓒作品的收藏热,弘仁的仿倪之作也随之在市场走俏。 故周亮工《读画录》记载,弘仁“喜仿云林,遂臻极境。江南人以有无定雅俗,如昔人之重云林然,咸谓得渐江足当云林。”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