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
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何洲?
今霄明月为谁留?
团圆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这首诗,情辞凄楚,催人泪下。
杨慎再也不忍心让她向前护送了,力劝妻子回四川新都老家。最终,杨慎不得不以性命相逼,要求妻子尽快归家,黄娥不得不流着泪与夫君分别:
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杨郎,等着我,我会去探望你的。
留下一首感人至深的《寄外》后,黄娥依依不舍地辞别杨慎,回到家中侍奉公婆。
两人一个北上返回新都,一个南下发配滇南,人生最悲苦之事,莫过于有情人的生离死别。
杨慎来到云南后,因交通不便,所以写好的家书十有八九都无法寄送到夫人手上。饶是杨慎每月都会向家中寄递书信,可当第一封书信被邮寄到家中时,时间已过了半年。
黄娥在家中惦念丈夫的安危,好不容易盼到了杨慎的家书,读着纸上熟悉的字迹潸然泪下。为了向丈夫聊表相思,黄娥创作一阕《黄莺儿·苦雨》:
自嘉靖十二年之后,曾先后六次颁布过大赦天下的圣旨。然而普天下的有罪之人都被赦免了,唯有杨慎被嘉靖有意无意地遗忘了。天各一方,黄娥女这辈子只有独守空房了。
这期间,曾有大臣善意地提醒嘉靖赦免杨慎,谁知竟遭到嘉靖的处罚,被一并送往蛮荒之地。大家看到替杨慎说话的大臣遭了殃,以至于,未来数十年无人肯替杨慎说情了。
嘉靖三十八年,七十一岁的杨慎最终客死昆明。此时的黄娥,已是年过花甲的老妇了。听闻丈夫的噩耗后,她表现得十分淡然。
她与丈夫相离半生,该流的眼泪早已流干。如今的她,已是杨家的顶梁柱,不能在晚辈面前表现得太过悲恸。她不顾年迈体衰,带着子女徒步万里,赶往云南为丈夫奔丧。
杨家的子弟中,不乏地位显赫者。许多族人希望将杨慎厚葬,可却遭到了黄娥的制止。黄娥对晚辈们说:“虽说夫君已经解脱了,但圣上龙颜难测,难保他不会刁难杨家。”
根据《春秋》中的礼法,像丈夫这样生前犯过巨大过错的戴罪之人,只能薄棺浅葬,不可铺张。晚辈本想给杨慎办一场隆重的葬礼,却在黄娥的干预下改成了薄葬。
嘉靖四十年冬,杨慎附葬于杨廷和墓旁。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充分地见证了黄娥的先见之明。
杨慎下葬后不久,嘉靖便授意官差来到新都,挖开了杨慎的坟墓。在开棺验尸后,发现杨慎的棺中并无随葬品,且死时只是穿着布料的青衣,十分简陋。来使将这一情况汇报给嘉靖后,嘉靖帝终于不再刁难杨家人了。
十年后,黄娥过完了她的七十一岁生辰。或许,是她太想与丈夫“同期归土”了,所以在过完了生辰没多久,便在满堂子孙的陪伴下安详地闭上了双眼。黄娥临终前,给晚辈们留下遗嘱:“虽生前无法与丈夫同衾,但死后愿与他同穴。”
至此,这对苦命鸳鸯于九泉之下得以重逢了。
有两句俗话说“红颜薄命”、“天妒英才”,黄峨既是美女,又是才女,既有天资红颜,又有盖世英才,从21岁开始,仅仅过了5年的平静生活,直到71岁逝世,就一直活在夫妻分离、日思月想的状态中,命薄,天妒,好一个才女的悲剧人生呀!
积雨酿春寒,见繁花树树残,泥途满眼登临倦。
江流几湾,云山几盘,天涯极目空肠断。
寄书难,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
不停的雨酿就了春寒料峭,看那株株树上残花凋零。登高望远满眼苍茫,只觉心身疲倦。云山几重,江流几湾,极目天涯不见人空自断肠。书信难寄,那无情的征雁,根本飞不到滇南。
全曲九句,每三句可分为一层。
第一层写主人公所为。其中一、二句写“积雨”所造成的花木凋零、道路泥泞的景况,起到渲染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积雨” “轻寒”使繁花似锦的春天变得萧索凄清。第三句写主人公临途远眺、翘首伫立的场面,才触到作品的主旨。一个“倦”字,可见痴情的“她”不知已期待了多久,她就像一尊“望夫石”,沉默着,企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