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小子做官后大肆受贿,有人劝他低调,他说了一句话,成千古名言

2020-11-27 13:40:52 作者: 穷小子做官后

主父偃因为家境贫寒,没少受亲戚们歧视。

据史料显示,主父偃的情商似乎也有待提高,所以,不仅那些势利眼的亲戚们歧视他,他的同乡、同学们也不待见他。

他博学多才,早年学习纵横家学说,后来又学习《周易》、《春秋》、诸子百家学说。按说,像他这样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应该受到人们的敬佩与喜爱,可事实上,大家都很讨厌他。

他在齐地游学,没有人愿意厚待他,而很多学识远不如他的读书人,却经常能成为达官贵人的座上宾,还受众书生拥戴。

人们非但不愿厚待他,甚至于,还有不少读书人合起伙来排斥他,给他穿小鞋,导致他在齐地无法立足。

主父偃是临菑人,齐地是他的故乡,他居然被自己的家乡人排斥得无法立足,世界上 最倒霉的事,莫过于此!

无奈之下,主父偃决定离开家乡,前往燕、赵、中山等地游学。然而,他家贫,没有路费,只好向他人借贷,可没有人愿意借钱给他。

主父偃只能硬着头皮“穷游”。原本以为,离开了齐地这个倒霉之地,自己就会时来运转,但他万万没想到,燕、赵、中山等地的人们也不待见他,没有达官贵人愿意收留他,他过得依然十分窘迫。

处处碰壁,难免让主父偃产生了一些酸葡萄心理,他觉得这些地方上的诸侯王、权贵根本不值得他游说,他要到京城长安去闯天下。

可长安的权贵们,就会待见主父偃吗?

一个人,不受一个人待见,可能是对方的问题;不受十个人待见,也可能是那十个人的问题;如果不受千百个人待见,就很可能是自己的问题。

主父偃虽然对人说,自己以往游说失败,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诸侯权贵们有眼不识泰山,而长安城是天子脚下,那里的权贵眼光肯定比其他人高,所以他此行必然成功,但事实上,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十分茫然的。

可再茫然,也得一去。他还有其他选择吗?

主父偃想直接上书天子,然后一步登天。当时的天子,是汉武帝刘彻,他正在大力招徕人才,不少帝国的才俊,都是通过上书而获得提拔。可是,主父偃没有机会,他只能采取迂回战术,先投奔大将军卫青。

不得不说,主父偃做了他此生中最正确的一个决定。

卫青不仅正受汉武帝器重,关键还在于,他是个忠厚的长者,不会像其他人那样瞧不起寒酸落魄的主父偃,见他确实才华横溢,爽快地接纳了他,并给他提供了上书汉武帝的机会。

就这样,主父偃通过一道见解深刻的奏疏,得到了汉武帝的召见。

汉武帝对他一见倾心,立刻将他拜为郎中,一年之内四次升迁,使得主父偃这个落魄的穷小子,一跃成为帝国的两千石官员(中大夫),炙手可热的宠臣。

主父偃发迹后,鉴于西汉诸侯王势力还比较强大,向汉武帝提出了推恩令。推恩令可谓千古第一阳谋,以往,诸侯王的封国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推恩令实行后,诸侯王的其他儿子也能继承其封国,如此一来,大封国便会分解成若干个小国,其对汉廷的威胁便会大大减小。

推恩令的另一个高明之处在于,它的方式很委婉,不会像强行削藩那样,激起诸侯王的反叛。诸侯王即使发现了朝廷的意图,也不会反抗,因为如果没有推恩令,他们的其他儿子将一无所有,这也是他们不愿看到的。

汉武帝对主父偃越来越器重。而主父偃仗着汉武帝的器重,也越来越任性,甚至大肆收取贿赂。

据《史记·主父偃传》记载,“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意思是说,大臣们担心主父偃在汉武帝身边说坏话,纷纷贿赂主父偃,主父偃来者不拒,收取贿赂多达千金。

这已经触犯朝廷的律法。

但这还不是最危险的。

俗话说树大招风,毋庸置疑,深受汉武帝器重的主父偃,已经成为一棵苍天大树,这时,他理应保持谦卑低调的作风,以免被政敌算计,以免被君主猜忌。然而,主父偃却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这岂不是在玩火?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