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预告|海上系列讲座:《时间的居所——上海老城厢历史民居》分享会

2020-11-27 15:20:35 作者: 活动预告|海

《时间的居所——上海老城厢历史民居》

定价:196.00元

2020年10月出版

作者简介

陆中信,1947 年12 月生,曾居住于上海老城厢石库门住宅四十余年。高级经济师,长期在上海房地产行业工作,曾任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内容简介

作为在上海老城厢居住了四十余年的原住民,本书作者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满含深情和记忆。他用三年的时光,对正在进行拆迁和改造的这一片区域进行了地毯式的拍摄。从一个房地产行业从业者和摄影爱好者的眼光,用镜头和言简意赅的文字记录下正在逐步拆迁的上海老城厢的建筑和市井风貌,留下值得记取的历史记忆。

书中所收大量表现上海老城厢历史建筑的照片,有成片街区和民居的全貌,也有门、窗、各类装饰、题刻等细节照片。目前老城厢经历拆迁和重新规划,不少历史民居已难觅踪影,本书为其留下了珍贵的图像资料。

一砖一瓦,都是凝固的历史

老城厢是一个特定的历史区域。上海浦(即今黄浦江小东门十六铺附近)的早期聚落在北宋后期就已形成,青龙镇的港口地位也逐步被十六铺取代,上海的名称即始于彼时。至宋元时,上海已成重镇,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建县。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为抵御倭寇侵扰筑起城墙,形成城内、城外,便有了“城厢”的称谓。

城厢的概念并不只指城内。在中国历史上,城厢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概念,中国城市基本上都有城墙,《明史·食货志一》:“在城曰坊,近城曰厢。”所以“城厢”一词一般指城内和近城比较繁华的地区。根据历史沿革,上海老城厢的范围大致是现城内环中华路、人民路部分和城外东门路到陆家浜路沿江地带。

本书所说的历史民居是指1949 年以前建造的各类住宅,分为传统住宅和近代住宅,以1843 年上海开埠为时间节点。虽然西风东渐使得传统民居逐渐式微,但开埠后的上海仍有传统民居在建造,有些还采用了西方的一些建造技术、建筑材料和建筑元素,所以其时间分界不能划一。老城厢的历史民居,类型较少,以成片或分散的石库门住宅为主,但传统住宅比上海其他城区多,据1990 年代调查,百年以上的明清老宅有5 万多平方米,于今大多不存。其他类型的住宅数量很少,独立住宅屈指可数,公寓未见。因为老城厢在上海开埠以后逐步发展成形,所以大多数房屋的建造时间在1910 至1940 年之间。租界基础设施完善后,洋人和富人纷纷迁居西区法租界,独栋洋房和公寓大多建在原法租界、英租界。

住宅类型的划分标准,最主要的是建筑形态,过去房产管理部门以房屋设备为主划分类型,如旧里、新里,目的是便于划分租金档次。这种划分是不科学的,旧里、新里是里弄的类型而不是住宅的类型。所以本书不沿用旧的划分标准,而是把老城厢历史民居划分为传统民居二类列第一章,近代民居三类列第二至第四章,与民居相关的街道和里弄另列为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