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灭亡后郑成功为何不迎立宗室为帝?原因有三,最后一条是关键

2020-11-27 15:22:11 作者: 南明灭亡后郑

郑成功虽然自称明朝忠臣,并以反清复明为己任,但让人倍感意外的是,在南明永历帝遇难后,郑成功和他的子孙尽管仍挂着明朝的旗号,但却没有扶立新君,而是由自己的家族来统治台湾,做起了实际上的“土皇帝”。那么,一向以忠臣自诩的郑成功为何不立宗室为帝呢?本人不揣冒昧,认为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郑成功一直以大明忠臣自居

其一,跟随郑成功到达台湾的明朝藩王们,大都名望很低,不足以号令全国。据《台湾历史辞典》记载,郑成功经营台湾时,鲁王世子朱弘桓、泸溪王朱慈旷、巴东王朱江、乐安王朱俊、舒城王朱著、奉南王朱熺、益王朱锆、宁靖王朱术桂等宗室纷纷到此避难,人数并不算少。然而,从这些宗室的身份来看,大多属于远支皇族,且名望很低,不足以承继大统、号令全国。

但在依附于郑成功的宗室中,毕竟还有一位地位极尊、名望极显的宗室,此人便是曾担任过监国职务的鲁王朱以海。由于监国相当于准皇帝,所以朱以海有一万个理由应该被迎立为帝,但是他却有一段让郑成功深恶痛绝的“黑历史”,那便是在位时曾跟隆武政权“同室操戈”。正因如此,朱以海被郑成功抛弃,不仅没有被扶上皇位,甚至都没能到达台湾(朱以海避居金门11年,并最终死在那里)。

朱以海虽得郑成功的庇护,但未能当上皇帝

其二,南明小朝廷们都有好内斗、胡作为的“黑历史”,让郑成功在扶立新君时,极其不安心。南明局势动荡不定,宗室们对皇位普遍极度渴求,一旦手中有权有兵,不论局势是否对他有利,都有称孤道寡的志向。而等到他们上台后,无一例外都是枪口对内,跟其他并存的政权兵戎相见,同时还在小朝廷内部大搞党争,不把自己“搞死”誓不罢休。

无论是鲁王朱以海跟隆武帝朱聿键之间,还是绍武帝朱聿鐭与永历帝朱由榔之间,他们之间的激烈厮杀不仅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而且给清朝提供消灭他们最好的机会,令天下仁人志士寒心至极。而在弘光、隆武、永历三朝内部之间,党派间的纷争、倾轧导致内耗严重,使其无法凝聚共识,团结一致对抗外敌。正因如此,郑成功对这些自私自利、昏庸愚蠢的藩王非常不放心,为避免他们将内乱带到台湾,干脆不再立藩王为帝。

南明永历帝朱由榔

其三,郑成功有自己的私心,那便是建国称王,不允许任何人对他发号施令。这心思在郑成功,尤其是其子郑经的一系列举动表现的非常明显。永历帝即位后,郑成功虽以明臣自居,并奉永历帝为正主,使用其年号,但拒绝永历帝派人到其军中任职,俨然一支独立的势力。等到他入据台湾后,更是以“延平王”的名义开府治事、统治全台,丝毫不许永历朝廷置喙。

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桂王入缅甸,声援绝,势日蹙,乃规取台湾...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示将迎桂王狩焉。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台湾周千里,土地饶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令诸将移家实之。见《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一》。

“三藩之乱”时两岸形势图

等到永历帝遇害后,其子郑经虽然仍使用明朝赐予的“延平王”封号,并声称谨守臣礼,但在内部却开始自称“东宁国王”(郑经以“东宁”称呼台湾)。不仅如此,郑经在与清廷商谈议抚条件时,明白无误地提出欲效仿朝鲜、越南,做清朝的藩属国,而非与大陆完成统一(“郑锦请称臣入贡如朝鲜,上未之许。”引文同上。“郑锦”为郑经之误)。

郑成功及其子孙统治台湾长达22年时间,在坚持抗清事业的同时,在台湾设府置县,建立各级行政机构,并大力发展农业和国际贸易,将一个原始、封闭的海外孤岛变成一块百业渐兴、生机勃勃的宝岛,功劳不可谓不大。1683年,康熙帝派大将施琅跨海收复台湾,末代延平王郑克塽兵败投降,台湾自此再度与大陆实现统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